赵一夫:抓住机遇 推动两岸农业农村共发展

[时尚] 时间:2024-01-23 14:41: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20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夫抓住展研究员赵一夫(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漳州6月23日电(记者 海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机遇研究员赵一夫日前在参加海峡两岸(漳州)乡村产业发展研讨会时作主题演讲。推动赵一夫就海峡两岸农业发展形态与合作趋向发表了看法,两岸他指出,农业农村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形势的赵夫抓住展新变化,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往来的机遇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合作的推动基础和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切实需要抓住机遇,两岸用好平台,农业农村互融互促,赵夫抓住展通力合作,机遇推动两岸农业农村共同发展。推动  赵一夫说,两岸战后处于隔离状态的农业农村海峡两岸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工业火车头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初选择的发展路径都是“以农业支持工业”,依托农业的利益输送完成工业化的初期积累。由于资源条件和政策路径的差异,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并将“以农补工”政策调整为“以工补农”政策,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陆直至本世纪初才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历时近60年才逐渐实现由“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的政策转变。虽然两岸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发展路径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此背景下,两岸农业发展也走过了相似的历程,为改革开放40年来逐渐深化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发展契机。漳州作为两岸经贸交流和农业合作的最前沿,从第一家台资水产养殖企业落户到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试验区,全程经历并融入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两岸农业发展的阶段及特征比较  赵一夫表示,两岸经济发展存在阶段性差异,但在相似阶段乡村建设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很强的共性特征。按照当前被普遍认可的以人均GDP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策略相应由“以农补工”调整为“以工补农”的政策。与之相比,大陆在本世纪初才开始由工业化初期转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200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首次明确将经济发展方针调整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简单对比来看,两岸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相差近30年,但回顾相应时期两岸乡村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常相似,表现在工商业快速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资源闲置,农村生活及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活力下降,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