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看《奥本海默》前要搞清楚的事 正文

看《奥本海默》前要搞清楚的事

[探索] 时间:2024-04-25 01:28: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62次

万众期待的《奥本海默》终于定档大陆,如无意外,本海将于8月30日上映。默前这部电影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为中心,搞清讲述了原子弹的看奥诞生,以及背后的本海政治博弈。导演诺兰这次不再玩烧脑的默前高概念,而是搞清扎入真实的历史,用大量对白和不同人物角色的看奥交织,去呈现一个划时代科学家的本海复杂心理。

我们通常认为,默前核武器的搞清诞生是促成冷战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核武器和核军备竞赛对整个冷战进程,看奥以至今天的本海国际格局,都有重要影响,默前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冲突的逻辑。当然,核武器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是一直有争议的。

今天的文章,国际政治学家王缉思梳理了核武器诞生的政治背景,以及美苏之间的“恐怖平衡”。了解这段历史,非常有助于观看《奥本海默》。

讲述 | 王缉思

来源 | 看理想App节目《冷战的故事》

1.

犹太物理学家与原子弹的诞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核武器的诞生,以及在诞生阶段美英苏等大国围绕这个议题的思想和行为。这个阶段的主题大概可以概括为“美国率先突破,苏联紧紧跟上,原子能国际控制计划失败”。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本来是欧洲走在前面的。二战开始前后,德国陆军部就已经招募大批科学家,开始部署原子弹的研究。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在1933年就离开德国,到达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1939年8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赶在德国之前立即研制原子弹。

英国很快也开启了一项研究原子弹的绝密计划。纳粹德国一直没有研制成功核武器的主要原因,在于法西斯不得人心,大批科学家在二战中转移到美国,即使一开始为德国陆军部效力的科学家,也出工不出力,各种拖延搪塞。另外,德国研制V-2弹道导弹和其他先进武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没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原子弹的制造。

后来英国发现它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原子弹的研制,于是采取了和美国合作的策略,加入了赫赫有名的“曼哈顿计划”。这一计划由美籍犹太物理学家、后来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负责。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区爆炸成功,美国成了首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美英研制原子弹,至少在最开初是为了打败纳粹德国。但实际情况是,原子弹问世以前,德国已经投降。于是英国转而希望用原子弹抵御苏联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而美国在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后,也想垄断核武器。

实际上,从原子弹研究的初期开始,科学界和国际舆论就一直在呼吁原子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控制。

1945年10月3日,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声称军备竞赛将导致一场灾难,建议在原子能方面首先与英国、加拿大展开会谈,然后再与其他国家磋商,以便达成一项在原子能领域用合作代替敌对的国际协议。

两个月以后,苏联外交部就此提交了一份反建议,要求停止制造并且销毁现存核武器。但是,1945年12月,在美国、英国和苏联举行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就核武器核查及其安全保障措施问题举行的会谈陷入了僵局。

大多数美英科学家都认为,垄断核技术的意图不仅非常危险,而且不可能做到。反对新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世界舆论日益高涨,再次使用原子武器被认为是无法接受的。

爱因斯坦发表了一段经典语句:他虽然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如何进行,但他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必然以树干和石头为武器。

被英国政府派往美国参加曼哈顿工程的丹麦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率先劝说美英领导人将原子能的研发置于国际控制之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以避免新一轮军备竞赛。这种呼吁得到美英部分政界人士的支持。

但是,在冷战气氛日益浓厚的背景下,美国决策者在核武器问题上实际采取了一种“明暗双重路线”:一方面在明面上推进国际管控,以应对世界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在暗中积极加强核军备,以求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压倒苏联。

2.

苏联间谍与核武器开发速度

美英垄断核技术的做法加深了苏联的疑虑。在美国向日本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以后仅仅11天,即1945年8月20日,斯大林就签署了一项法令,任命克格勃(秘密警察)首脑拉夫连季·贝利亚为核武器研制项目的负责人。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没有向外宣布。

美国还是凭借着苏联哈萨克斯坦上空大气层放射性元素的剧烈变化,才得知这一情况的。苏联的核试验宣告了美国核垄断时代的结束。美英与苏联就原子能问题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窗口就此消失了。

在美国试验原子弹成功之后仅仅4年,苏联就制成了自己的核武器。这样快的速度,大大超出美英专家原先对苏联核技术水平的评估。杜鲁门总统曾经以为苏联永远制造不出原子弹,他当时的国务卿贝尔纳斯也说:“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至少需要7年到10年才能制造出一颗原子弹。”

“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罗夫斯甚至认为,苏联最少需要20年才能制造出原子弹。后来人们才发现,苏联人情报工作的能力,大大弥补了他们的技术缺陷。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斯大林要指定情报部门、秘密警察的首脑,而不是军事技术专家,来主持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几个关于苏联间谍窃取核机密的案件,后来被陆续披露出来。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美国安全和情报部门的巨大漏洞,也说明当时苏联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还是有相当大吸引力的。

这些案件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苏联特工克劳斯·福克斯。福克斯是一位出色的核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后来加入了英国国籍。

1942年,罗斯福与丘吉尔达成协议,要将英国的科技人员派到美国,一同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福克斯就是根据这一协议,以英国研制原子弹的主持人身份,被派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因为他受到过纳粹的迫害,深受政治信任,在国家实验室当上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助手,所以他知道原子弹最核心的机密。

福克斯在这个实验室工作了7年,把美国关于铀原子弹和钚原子弹及其引爆装置的图纸、美国铀235及钚239的月产量等等重要数据,包括一份他亲手绘制的原子弹各个组成部分的立体图,全部通过秘密渠道送给了苏联。

美英的安全部门原先不知道的是,福克斯19岁就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后来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向往苏联。他向苏联提供机密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信仰。不过,福克斯泄露机密的活动败露之后,招供态度好,只被判了14年监禁,刑满释放后还获得了自由。

后来我们知道,苏联在西方阵营中编织的间谍网络隐藏得很深,而且其中很多情报人员都是西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知识分子。

在更为著名的另一个案件里,被指控为苏联情报人员的是两个美国公民——朱利叶斯·罗森堡和艾瑟尔·罗森堡,即罗森堡夫妇。

1951年3月,罗森堡夫妇被判定有罪。在处死前的两年多监禁里,世界各地24个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赦免罗森堡夫妇的声援运动。

连梵蒂冈教皇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出面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呼吁赦免他们。国内外抗议者认为,罗森堡夫妇是冤枉的,他们是善良守法的美国公民,只是信仰共产主义、同情苏联而已,同时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备受怀疑。罗森堡夫妇也自始至终宣称自己是清白的。他们被审讯和被使用电椅执行死刑的过程,轰动了当时西方政界、舆论界和法律界。

还有一个引起更大争议的问题是:站在美国官方立场上,罗森堡夫妇固然犯有叛国罪,但如果站在当年苏联或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立场上,罗森堡夫妇是否应该被视为英雄和烈士呢?

在那个历史时期,反苏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美国还在进行侵略朝鲜的战争。如果这样看,罗森堡夫妇的案件应该平反,给他们恢复名誉。在冷战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类似事件,会引起道义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争议。

让我们回到核武器问题本身上来。美国在1947年时有两颗原子弹,1948年有50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大概有300颗,1953年有1000多颗。据苏联情报部门估计,1950年底苏联有25枚原子弹,到1953年中已拥有200多枚原子弹。

美苏两国的核轰炸机数量急剧增加,同时还在开发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战略导弹。具有更大摧毁力的氢弹,1954年在美国交付使用,1955年在苏联交付使用。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造出了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武器。

3.

核威慑是否有用?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核威慑的话题。美英试图以率先制造出的原子弹来压制斯大林,迫使他在东欧等一系列问题上让步。这是初次的核威慑实践。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听杜鲁门谈到核武器时,表面上满不在乎,实际上加紧核武器研制,而且很快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这个初次的核威慑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在冷战开始后不久,美苏两国都拥有核武器的时候,马上出现了一个检验核威慑效果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政府自始至终谋求在军事上、外交上和心理上用核武器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早在1950年7月中旬,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在朝鲜参战,美国应该使用原子弹,并认为这可以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随后的三年间,美国的相关部门一直都在积极制订相应计划。但是美国终究没有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美国当时的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而不是亚洲,主要对手是苏联而不是中国。杜鲁门总统多次强调,朝鲜的军事行动是“克里姆林宫破坏自由世界团结的计划的一部分”。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他“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只会削弱美国的实力,符合苏联的利益。

第二,即使使用原子弹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也并不能确保朝鲜战争的结束。相反,倒有可能重蹈日本侵华的覆辙。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对此说得很明确:“在中国打仗是无法想象的。虽然美国及其盟国可以动用几十万军队,但至多占领一些沿海城市,却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那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土地广袤,当时的城市分散,工业不集中,缺乏核打击的合适目标。

第三,美国的盟友一致反对扩大朝鲜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国的行动,防止它铤而走险。除了美国和韩国以外,还有欧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地区的16个国家派兵加入“联合国军”,对中朝作战。但这些国家同美国在战争的目标、规模等方面存在分歧,担心美国使用核武器招致苏联和中国的报复,危害到本国安全。

英国派出的军队有6万之众,是这16国里出兵最多的国家,所以对战争的扩大尤为担心,特别是害怕驻有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英国领士成为苏联核攻击的目标。

第四,亚洲国家对核武器的本能反感。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美国一直在积极考虑对中朝军队使用原子弹。这使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沙特阿拉伯驻联合国代表说,原子弹似乎是专门用来对付有色人种的。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同样表示,亚洲国家普遍感觉,原子弹仅仅是用来打击亚洲人的一种武器。印度总理尼赫鲁强烈谴责了任何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建议。

亚洲国家的态度,对美国决策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家或许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核威慑到底有没有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其中一个原因是担心苏联对欧洲和美国本土进行核报复。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威慑是有用的,苏联威慑了美国。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核威慑既没有阻止中国出兵,也没有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造成什么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威慑似乎又不那么有效。

那为什么苏联对美国的核威慑起了作用,而美国对中国的核威慑没有起作用?在我看来,当美苏两国都有核武器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一定程度的“核平衡”的时候,向对方发动战争就可能遭到对方的核攻击,而自己就必须实施核报复,形成相互的彻底摧毁。

但是,美国对无核武器而且军事上比自己弱的中国使用核武器,在道义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核讹诈”很难奏效。不过,这样一种“核不对称”的局面,只能促使中国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或者像某些国家那样,去寻找核大国的“核保护伞”。

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历史事实是,在美国暂时垄断核武器,又得知苏联正在发展核武器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曾经认真设想过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作战方案。也可以说,美国对苏联可能获得核武器的恐惧,驱使它去考虑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道理很简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到苏联也拥有核武器的时候再进行战争,就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还有一个相关的民意调查,也很有意思。在苏联没有进行核试验之前,美国国务院秘密委托盖洛普公司,就“是否同意美国放弃首先使用原子弹的权利”,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是只有30%的人同意放弃这项权利。这意味着多数美国人同意本国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

但苏联进行核爆炸后再次进行的民调,结果完全不一样,多数受访者希望美国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也就是说,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之后,美国民众对可否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么,为什么美国没有在苏联掌握核武器之前,直接对苏联发动核攻击呢?

一些材料说明,即使苏联没有原子弹,美国也不能确信对苏联发动战争能够取胜,因为美国当时没有可以彻底摧毁苏联的足够的原子弹。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48年的计划,如果美国把它拥有的全部133枚原子弹都投到苏联,那么大约可以炸死300万苏联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但是苏联在四年反法西斯战争中伤亡人数达到4700万。如果使用核武器杀死300万苏联人,苏联不但完全能经受得住,而且还可以用常规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权衡之下,美国只好放弃这种疯狂的想法。

当后来美国掌握了威力巨大得多的氢弹的时候,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而且很快就生产了氢弹。于是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胎死腹中。就这个事例而言,核威慑是冷战没有变成美苏之间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核威慑却没有制止美国和苏联各自发动的有限战争或常规战争。

4.

核武器的利弊

美苏在1950年代初同时拥有核武器。核武器的出现和冷战的激化是同步的。

美苏两国曾多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企图迫使对方让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不久之后,美苏双方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库,但因为害怕对方报复而不敢发动战争。美苏各自的核武器数以万计,双方处于“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十年。

核武器曾经是大国地位的象征。拥有核武器不但说明军事力量的强大,而且说明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发达。拥有核武器能大大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和在国际外交斗争中的发言权。

但是必须看到,从冷战初期到今天,无论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本身,还是核材料及其开发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和人们对核武器的态度,也今非昔比。当时拥有核武器的,只有美苏两个大国。而今天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还包括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更多的国家则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或愿望。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际政治专家仍然认为,核武器的出现,和当年美苏之间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以及迄今为止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有着极大的关系。假如没有核大国之间不相互使用核武器的谨慎和默契,那么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等,都很可能升级和失控。

关于核武器的利弊和作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今天都拥有核武器,它们比以前没有核武装的时候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它们比至今没有核武器的日本、德国、巴西、南非等地区强国更安全吗?朝鲜是一个穷国,它发展核武器耗费了大量可以用于和平建设的国家资源,并且遭到联合国的制裁,值得同情吗?朝鲜更安全了吗?有的韩国人和日本人,认为朝鲜的核武器威胁到他们国家,所以要求本国也发展核武器,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

最著名的美国国际政治学者之一肯尼思·沃尔兹认为,核武器扩散到越多的国家,越能促进国际体系的稳定,有助于维持和平,而多数学者却认为核扩散是极其危险的。核不扩散的原则,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基本规范之一。

更加根本性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真的能够实现吗?真的有利于和平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在越来越多国家掌握核武器的条件下,如何避免核战争?

如今回顾,冷战对世界最大的冲击之一,即是笼罩整个世界的核阴云。美苏在冷战期间展开了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向若干国家扩散。

虽然冷战40多年里没有一个国家实际使用过核武器,但是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到1969年的中苏边境冲突,再到1983年的北约“优秀射手”演习,整个世界曾经多次与核战争擦肩而过。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进行了2000多次核试验,有超过22000枚核武器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大杀器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