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三链融合”,看这里!

[娱乐] 时间:2024-04-16 22:17: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73次

  数控电火花机床自动作业,三链融合工作人员只需在智能设备显示器前监测调整数据,看这里一个个精密的中国闭式整体构件产品就初具雏形了。你或许想不到,式现一家成立才6年光景的代化的长公司解决了我国新一代高功重比航空发动机的卡脖子难题。

  “我们原本只是角实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想走产业化道路但是三链融合有很多局限。”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宏华介绍,看这里2014年他们遴选产业化技术团队成立了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研究所,中国并在同年加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式现

  “这次加盟对我们来说,代化的长是角实践一次质的跨越。”苏宏华说,三链融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给出的看这里方向是走实体化之路。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中国拓荒者,该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营模式。

  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研究所便乘着改革的春风,2015年12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市浦口经济开发区签了联合共建协议,在开发区落了户,有了运营实体。此后又用了两年时间,在2017年孵化出了如今的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后,我们终于有了‘家’,开始专心搞研发,探索产业化。”苏宏华笑着说,“过硬的工艺技术,是我们拼搏奋进的底气。”

  该公司董事长赵建社告诉人民网,在团队控股的运行机制改革下,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人才团队拥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让公司发展有了更大自主权,研发人员有了更大获得感,公司也很快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走进这家公司的车间,大型设备林立,工作人员在设备前调试、监测,生产场景智能现代。据了解,这里的操作工月薪高的可达两三万元。赵建社坦陈,事实上在业内很多工科类人才并不好招,行业面临着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真实产业需求对接不足的尴尬境地,他们却并不担忧这样的问题。

  “我们有自己的人才宝库。”赵建社介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队伍,从制度上解决了人才输送问题,满足了企业急需的产业配套人才的培养需求。

  “我们自2019年起启动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突出实践导向、产业导向,以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产业实践奖学金激励,与合作高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秋云介绍,目前已与国内77家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与部分高校合作累计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超过5400人次。

  科技创新有动力,人才输送有渠道,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旗下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和孵化企业,走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南京经济开发区,因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的落地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它同样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智能激光制造、全固态激光器、激光与光电检测等方面的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实施转化。“我们不断衍生孵化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开发区,逐步形成了特色光电产业园。”吴秋云说道。

  坐落在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就像一座巨大的能源站,积聚着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孕育和培养着江苏创新载体,激发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赋能江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截至目前,该院已建有专业研究所等各类研发载体72家,与约150家海内外高校机构、260余家江苏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研发人员超12000人,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20000家。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