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湖北】大道如虹,串起荆楚发展明珠

[休闲] 时间:2024-04-26 12:54: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58次

原标题:【沿着高速看湖北】大道如虹,高速串起荆楚发展明珠

向东,看湖高新产业势头强劲;向西,道虹旅游产业欣欣向荣——大道如虹,串起串起荆楚发展明珠

沪渝高速利川段。荆楚

4月27日,发展在建始县业州镇罗家坝村,明珠当地村民正在为小水果套袋。高速

4月28日,看湖俯瞰沪渝高速四渡河特大桥。道虹

4月26日,串起在武汉军山大桥,荆楚技术员正在对桥梁进行日常检查。发展

4月27日,明珠在枝江市绿健林果专业合作社电商车间,高速当地务工农户正在分装柑橘。

4月26日,在沪渝高速潜江服务区楚潜虾王餐厅,厨师将烹饪好的小龙虾装盘。

1991年元月,湖北首条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建成通车,被誉为“楚天第一路”。

自此,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走上“高速路”。

30年,高速公路里程从70多公里延伸至7000多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密织的高速路网,激活了沿线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了区域联动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铺路石”和“加速器”。

4月26日到5月1日,湖北日报“沿着高速看湖北”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聚焦沪渝高速湖北段。

沿着沪渝高速看湖北,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横贯东西的灵秀风光。蜿蜒的玉带一线串珠,串起闻名于世的黄鹤楼、雄奇的亚洲第一天坑、壮美的恩施大峡谷……最美的风景在路上,飞驰山川江湖,如在画中穿行。

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沿着高速公路行驶,只见车流滚滚,路畅货旺。武汉向东,武鄂黄一体化发展势不可挡;武汉向西,风光旖旎,产业兴旺,客商络绎不绝,发展势头强劲。

看到了可知可感的民生福祉。路通则民富,阡陌交通托起人民的小康梦想。蕲艾运往全国,村民富了;恩施走出“深闺”,旅游火了;利川迎来一批批纳凉客,当地百姓笑了。

一路走,一路皆惊喜。这个“五一”,朝着诗和远方,我们一起走读湖北。

城市名片

沪渝高速鄂西段穿行崇山峻岭,被誉为“天路”。2019年12月通车后,恩施州打开了一条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建始县抢抓交通机遇,打造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带,8.8万亩红提、猕猴桃、李子、金果梨等特色小水果走出深山,每年为农民增收2.2亿元。

打卡点

建始:小水果走出深山增收2.2亿元

4月28日中午,建始县业州镇牛角水村村民刘大春走进一片水果大棚,开始为红提树抹芽打枝,动作十分娴熟。

“潮湿的地方不能打枝,否则容易感染细菌。”经过1年的种植和技术培训,刘大春已成为专业果农。他种的红提有个好听的名字:红地球,一种从美国引进的品种。7年前,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帮助下,建始绮丽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村里试种。

公司副总经理汪凤威介绍,经过努力,解决了10多种病虫害问题,攻克了种植难题。从2019年开始,公司陆续将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民。如今,该村已种植红提、猕猴桃等水果650余亩。

业州镇党委书记吕宗鲁说,高速通车后,打开了货物外运通道,该镇利用毗邻高速公路的优势,发展了1.1万亩水果,销往全国各地。近两年,又依托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的科技力量,在40多个村推广科技含量高的水果,并取得显著成效,平均每亩每年为农户增收3000元以上。

坐落在业州镇罗家坝村的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由建始县政府、华中农业大学、绮丽果业公司共同成立,旨在为建始县发展特色小水果保驾护航。

记者看到,该繁育中心的试验田里,种植了桃子、李子等10余种水果。在李子树基地,一部分搭建了遮雨棚,一部分没有搭建。“雨水过多,会导致李子裂果,严重影响商品率。”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经过试验,使用遮雨棚后,李子的商品化率提高了70%以上。今年,全县李子果农都开始搭建遮雨棚。

该繁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科技人员已试种了100多个水果品种,为建始县发展壮大六月雪梨、关口葡萄、猕猴桃、金果梨等8.8万亩特色小水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城市名片

全国百强县枝江市充分发挥紧邻沪渝高速汉宜段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如今,枝江市电商企业达到1200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

打卡点

枝江:打造宜荆荆恩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

行驶在枝江的城区和乡镇,货车川流不息。电商,让这座城市的物流格外繁忙。

4月29日,走进位于董市镇的枝江市绿健林果蔬专业合作社,1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内堆满了脐橙,50多名工人快速地分拣,然后装入不同型号的盒子。3小时后,一辆邮政货车载着10多吨脐橙,发往荆州市。

“这是全国客户网上下的订单,需要到荆州分拨。”该合作社电商部负责人杜海涛表示,公司除了传统线下批发业务外,还在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上开了8家网店,主要销售产自宜荆荆恩城市群的水果。由于枝江没有物流分拨中心,货物不能直达全国,需先运到荆州、宜昌进行分拨。

杜海涛算了笔账,如果各大快递公司能在枝江建立分拨中心,每吨水果成本至少节省运费70元-100元,一年可节省运费数百万元。

据了解,枝江有电商企业达1200家,绝大部分货物都依托快递公司,运到荆州和宜昌分拨。来自湖北交投楚天高速公司的统计显示,沪渝高速沙市收费站年通行货车252万辆,位居全省第三。

枝江市委市政府也看到这一需求。在枝江市电商产业园,一栋面积达3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仓库已经建成,这是枝江市政府和顺丰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打造的分拨中心,也是顺丰在华中地区的首个县级物流分拨中心,集采购、保管、分拣、包装、发货于一身,自动化分拨设备处理能力达12000件/时,5月18日将正式投入运行。届时,顺丰快递在枝江的运输时效将提升0.5-1.5天,运输成本将下降10%—20%。

枝江市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覃传发表示,“十四五”期间,该市将积极引进一批快递公司在枝江建分拨中心,力争5年内销售额达到200亿元,成为宜荆荆恩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

城市名片

沪渝高速汉宜段是湖北通车的第二条高速公路,让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车27年,带动潜江小龙虾销往全国各地。2020年,该市小龙虾产量达15万吨,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0亿元。

打卡点

潜江:虾乡掀起养殖“革命”

车至沪渝高速K1027+750米处,便来到了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如今,在这个闻名全国的虾乡,一场养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4月30日零时,潜江市浩口镇5000亩稻虾共作基地,虾农蒋小军和父亲穿上防水服,戴上探照灯,跳上仅能容纳4个人的小木船,撑起竹竿划向池塘中间。

借助灯光,记者看到池塘被渔网“分割”成了若干片,小船只能贴着网走“S”线。“这是一种新养殖模式,围网外是繁育区,围网内是养殖区。”蒋小军解释,繁养分离后,养出来的虾更大、更饱满。

随着一张张网掀出水面,一只只鲜活的小龙虾被倒进木桶里。他抓起一只虾说:“这只大概40克,超过大虾30克/只的标准。”4个小时后,虾贩来到基地,捕捞的171斤虾卖了3970元,平均每斤23.2元。

养大虾是潜江市近两年大力推广的新型模式。该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介绍,大虾壳大肉多,每斤田间收购价达到20-30元,是虾苗的2-3倍,能够为虾农带来更多收入。

陶忠虎说,潜江小龙虾风靡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学习,导致本地虾苗供不应求,价格十分坚挺。但近几年,全国小龙虾养殖规模快速扩张,达到1600多万亩,仅湖北就达到了700万亩,大量虾苗上市,导致其价格从每斤40元下滑到几元。虾农虽然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收益并没有明显增长。

如何增收提质?潜江市经过科学研究,决定在全市90万亩养殖基地中,推广稻虾共作繁养分离、两季度捕捞和虾稻共作立体综合生态种养等三种养殖模式,精准有效减少虾苗数量,降低生长密度,保障虾子“长大”。陶忠虎说,经过探索,目前,每亩虾田中大虾的占比超过了60%,最高达到90%。

城市名片

武汉是英雄之城,也是中国的“立交桥”,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4小时到达国内80%主要城市,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武汉战胜疫情后,经济强势重振,2020年全年经济总量达1.56万亿元,重返全国城市前十。

打卡点

武汉:英雄城市活力四射

今年“五一”小长假,武汉冲上热搜,上榜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汉口站前,车水马龙,进出站的旅客络绎不绝;

黄鹤楼下,游人排起长队,登高望远,一览江城之姿;

东湖长江之上,游船如织,浪花翻滚,欢声阵阵;

户部巷里,热干面、鸭脖子、鱼糊粉等美食,吸引五湖四海的客人排队品尝……

一年前,这片山灵水秀之地,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今天的武汉,已连续近12个月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恢复了城市烟火气,开始新一轮加速跑。

经济从断崖式下跌到强势重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健康产业快速崛起,2020年全年经济总量达1.56万亿元,重返全国城市前十。霍尼韦尔等35家知名企业来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06家。

东湖绿道上,跟着人潮,72岁的吴奶奶和邓爹爹挽着手沿湖漫步。

“武汉是英雄之城,一直盼着来看看。”吴奶奶告诉采访团记者,她和先生家住南京,都是退休医生,疫情之初看到新闻中的武汉,很想到武汉帮忙,想尽办法未能成行。今年“五一”前夕,他俩自驾从南京到黄石看完“亚洲第一天坑”后,沿着武黄高速打卡武汉各大景点。

“武汉高速四通八达,自驾游非常方便。”看繁华街市、登黄鹤楼、游知音号,吴奶奶赞叹:“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创下了战疫和发展双重奇迹,武汉会越来越好!”

城市名片

沪渝高速武黄段是湖北通车的第一条高速,它加速促进了武鄂黄一体化发展。30年间,武黄高速日均通行车流量增长18.6倍。以武汉光谷为依托,黄石加快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打卡点

黄石:“青铜故里”冲刺千亿产业集群

从黄石开发区·铁山区出发,驱车70分钟可达武汉光谷。

“选择黄石,既是看中黄石的产业基础,也是看中区位优势。”来黄石3年,全洋(黄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副总、台湾商人许硕修几乎每周要去一次武汉。位于光谷的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三大面板生产商是企业的大客户,“离武汉很近,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零库存’。”

许硕修眼中的产业基础,就是开发区·铁山区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10年前,黄石依托独特的铜资源,“无中生有”布局印刷电路板产业。

依托武黄高速等便捷的交通设施,黄石全面融入大武汉,按照“头部在武汉,配套在黄石;研发在光谷,生产在黄石;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发展思路,加快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全球10家百强PCB企业、全省三分之二的PCB企业落户黄石,年产能达到3000万平方米,成为对接光谷产业转移的最大聚集区。

“全球每销售3台智能手机,有1台使用这里的PCB板;全球每100台新下线汽车,有15台使用这里的PCB板。”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招商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孔俊介绍,武黄同城化发展初见雏形,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沪士电子生产的12层2.3毫米电路板全球领先,全洋电子打破韩国垄断,解决柔性屏薄膜封装难题……

“‘十四五’期间,我们继续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打造千亿元PCB印刷电路板产业集群,500亿元显示产业集群。”黄石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铁山区委书记吴之凌说。

从70多公里到7000多公里

高速公路三十年飞跃荆楚

1991年,我省首条高速公路——长70.3公里的武黄高速正式通车,宣告湖北正式迈入高速时代。

30年后的荆楚大地,一幅幅高路入云、长虹飞架的多彩画面令人惊叹。如今,湖北已建成高速公路7230公里,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的跨越。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1987年武黄高速开建时,缺技术、缺设备、缺经验,设计人员靠着一支笔、一把钢尺,丈量每一个图标的精度。两万建设大军用小三轮、骡子和马运输材料,用最原始的人工操作设备,用人海战术建成了“楚天第一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湖北高速公路掀起了建设高潮,汉宜高速、黄黄高速、汉十高速、鄂西高速等纷纷上马。最高峰时期,湖北一年在建15条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558公里。特别是被交通部(现为交通运输部)列为1号工程的鄂西高速,被外界称为“天路”,创造了多项中国和世界之最,也让400万恩施土苗儿女告别了“望到屋走到哭”的历史。

2010年省交投集团成立,湖北高速公路建设按下了“快进”键,10年来建成高速公路2900公里,运营高速公路里程超5300公里。

如今,再难建的路也不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条条穿大山、跨河流的高速公路,耸立在群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上。湖北高速公路从一条线变成了一张网。今年,随着保神高速建成通车,湖北正式迈入县县通高速新时代,“祖国立交桥”底盘更加扎实。

省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交投集团将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好全省交通建设主力军,打造现代一流企业,在交通强省、富民强企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

四渡河特大桥:

射出世界建桥史“第一箭”

行走在沪渝高速鄂西段,无人不惊叹其雄伟壮阔。特别是四渡河特大桥,创造了世界建桥史“第一箭”的奇迹。

四渡河特大桥地处巴东野三关镇,全长1100米,是单跨双铰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索塔塔顶距谷底650米,大桥桥面距谷底560米,曾是世界第一高桥,大桥的跨径、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均居沪渝高速鄂西段422座桥梁之首。

提起火箭,人们首先会想到用火箭发送卫星和宇宙飞船,但在建设四渡河特大桥时,却破天荒使用了火箭。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专家介绍,当时,两岸都是悬崖峭壁,传统的人工和飞机根本无法完成索道托送任务。经过综合论证和科学实验,项目组选用火箭抛送。

2006年10月9日,从四渡河特大桥西岸射出了世界建桥史上的“第一箭”——两枚火箭成功地带着两根长1000多米、直径14毫米的软质高强先导索“飞越”峡谷。只用了3秒钟,火箭头就准确地落到1000米之外的对岸预定位置内,先导索成功架设在了千米山涧之上。这也开创了火箭抛送先导索的先例。

黄黄高速:

湖北首条IC卡智能收费公路

1998年底,连接鄂赣皖三省的黄黄高速公路通车。

“当时是人工收费,流程复杂、管理严格,相当麻烦。”4月26日,省交投鄂东运营公司黄黄路段党总支书记石浔伟接受采访时回忆,当年他每一次上班都要带上本路段40多种票证,口头询问司机行程后,据车型、到达站名,收钱、盖章、撕票、递票、找零,出口验票还要回收通行票的副券、补票。下班后要填写收费数据报表,各类车型、各个站名,售出了多少张票,还剩下多少张票,密密麻麻的表格,一填就是几个小时。

2000年12月22日18时,我省第一条智能化IC卡收费系统在黄黄高速公路上投入使用,改变了“先收钱再撕票、进口收钱、出口验票”的历史,实现了“进口发卡、出口收费”,不仅节约了通行时间,而且收费数据表格由电脑自动生成,省去了人工做报表的麻烦。收费系统省内推广后,开创了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的新局面。

石浔伟介绍,目前除了ETC不停车收费外,人工窗口的智能化IC卡也更新换代,相比于旧的IC卡,它不但能够识别车辆进、出收费站信息,还可以通过在高速公路路网互通位置设置的门架系统,精确记录车辆的实际行驶路径,为通行费计费提供重要依据。

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雷闯 通讯员 彭煜 姚红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制图 万璇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