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摸清汉江流域生态“家底”:首次“体检”结果出炉,过半水域为Ⅲ类以上水质

[探索] 时间:2024-04-19 17:00: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95次

原标题:武汉摸清汉江流域生态“家底”:首次“体检”结果出炉,家底过半水域为Ⅲ类以上水质

(记者林晶、武汉为Ⅲ通讯员王欢、摸清翁茂芝)历时8个月,汉江武汉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终于摸清了。流域类上2月28日,生态首次水域水质从省地质调查院获悉,体检武汉市汉江沿岸及南岸湖泊首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结果出炉,结果汉江及南岸主要湖泊水质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出炉

汉江是过半长江最大的支流,是家底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2021年,武汉为Ⅲ为摸清武汉市内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底细,摸清落实长江大保护发展战略,汉江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流域类上组织实施下,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了武汉市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对武汉市内汉江两岸2公里以内范围及汉江南岸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

专家们把地质作用过程和生态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探索了生态系统与地质背景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分区。调查结果显示,汉江Ⅱ、Ⅲ类水质占比达53.33%,保持较为稳定。后官湖、三角湖等主要湖泊的水质Ⅱ、Ⅲ类占比为76.00%,较前几年水质有了较大提升。但受湖泊周边的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排放的影响,部分城中湖泊月湖、墨水湖、龙阳湖的重金属及总磷指标超标,水质为V类、劣V类,枯水期存在劣化现象。

土壤质量方面。汉江沿岸带的土壤以碱性为主(pH平均值7.14),土壤质量以良好和中等为主,面积占比为72.61%。优质土壤面积占比为17.87%,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以及长河一带。此外,受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影响,汉江沿岸带生态地质脆弱。

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朋介绍,受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影响,长江、汉江与后官湖等湖泊构成了一个连通性良好的生态体系,有利于生态系统内物种的迁徙和物质的交换,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促进了汉江沿岸带生态格局的优化改善。

省地质调查院称,此次调查查明了汉江沿岸带生态地质本底,将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延伸阅读】8个月,这样摸清汉江“底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王欢翁茂芝

“对武汉市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体检’,还是首次,可以说是较为详细的摸清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李朋介绍,此前有做过1:25万的地质调查,但密度较大。汉江宗关水厂国控监测点仅对水质进行监测。而此次将以地质调查的方式,对汉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土、岩、气、生(生物)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调查。

该中心在汉江流域及南岸划定了700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从最边的汉川市与武汉市交界处,到最东边汉江和长江交汇口,涉及到汉江和长河、后官湖、三角湖、什湖等河流湖泊。为了给出最详实、全面的调查结果,基础地质调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用遥感调查、水环境调查、土壤质量调查、地质钻探、物探、生态地质剖面测量等方法,从空中、地表、地下对该区域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表层/深层土壤、植物、岩石等进行全方位的查看、取样、监测分析。

野外调查的任务重、时间紧,队员们常租住在农房。“平均3公里范围就要布一个调查点,两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平均每天要实地调查6至8个点,行走路程至少是十几公里。”李朋介绍,工作时更是起早贪黑。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避免顶着烈日调查,队员们早上5点就得出门,回到驻点时已经天黑,要处理样品或进行数据汇总、分析。

28岁的朱晛亭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生,当同事扛着四五十斤的手工钻取样时,她经常要提着十几斤的土壤等样品回到驻地。有时候跑完一天,第二天就累的不想动。“最开心的就是碰着连续几天下雨,可以分析样品。”

8个月的时间,该团队调查了257个点,钻孔400米,采集了各类样品3133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摸清了汉江沿岸水土质量,查明了汉江流域生态地质条件。

李朋介绍,从调查来看,江汉流域水土质量趋势向好,但有些生态环境仍不可忽视。如受湖泊周边的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排放的影响,部分湖泊如城中湖月湖、墨水湖、龙阳湖的重金属及总磷指标超标,枯水期还存在水质劣化现象,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议对周边居民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在汉江沿岸带土壤环境质量较的地方开展特色农业的种植,在汉江沿岸农业地区加强绿色农业的推广,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氮、磷超标;建议对索河街道和九真山地区土壤环境开展专项核查;持续推进什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连通什湖和后官湖、汉江,发挥什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功能,优化本地区的生态结构。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