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瞬间的魅力 正文

瞬间的魅力

[休闲] 时间:2024-04-24 16:02: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57次

原标题:瞬间的瞬间魅力

瞬间的魅力

( 2021-01-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姚洪磊、项俊平

流年似水。瞬间无数的瞬间瞬间消失在生命长河中,如沙粒渐渐遗忘在记忆的瞬间角落里。但总有一些精彩的瞬间瞬间,不曾遗忘,瞬间不曾暗淡,瞬间仍然以一种特有的瞬间光芒,照亮时代的瞬间记忆,并且永恒。瞬间

2021年初,瞬间一本非虚构类图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瞬间书名比较独特:《瞬间的瞬间永恒——新华社高级记者方政军新闻日记五十年》;文本也耐人寻味,它并非一部日记体的瞬间回忆录,而是瞬间作者五十年新闻日记的原样呈现。一篇篇日记连接构成的史志文本,具有了类似纪录片创作中“纪实”影像带来的真实感、现场感和历史感。

通读这部长达一百多万字的上下两册的巨著,我们惊讶地发现:一名记者的私人日记,因为真实地记录了过去五十年间貌似平凡的新闻瞬间而弥足珍贵,具有强烈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政军经历的新闻瞬间,不只是属于自己,还属于一群人、一个时代共同的记忆。

中国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评价道:“此书以及尚未出版的百万字原始记录是当代新闻史、社会学领域不可多得的贴近生活的时代缩影。该书的出版,既展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工作的成果,也为教学研究和战斗在第一线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提供了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高档次读物。”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写给方政军同志的信中说:“通讯写得很好(指《今天是我们的节日——献给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那么大的历史跨度,那么多的重大事件,写得那么精练、概括,真是大手笔!”

方政军从农村走出,慢慢成长为一个新闻人,他半个世纪以来从业生涯的历史,自然贯穿着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在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历时,方政军深有感慨地说:“文革期间,一些新闻报道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这很可怕;改革开放初期,新闻成了某些官员、企业家升官发财、获取光环的筹码,这更为可悲;如今,不少新闻报道仍然存在捧官捧大款的有偿新闻现象,这是职业道德沦丧的表现,需要引起同行警惕。”在反思当中,他更强化了自己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认知:“从业几十年来,这些有着沉重代价的事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深刻明白记者要‘先做人,再做新闻’的职业底线。”

在方政军看来,“作为记者,日常的动态报道要写,但那只是生活信息,新闻更需要发挥影响社会与时代的功能,这就需要记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用心地投入到一些重大社会主题的报道当中去。”

方政军五十年来的新闻日记,虽然当时没有刻意写史的意念,但正是因其自然真切的详实记录,使很多人和事构成了新闻事业发展某些方面的历史佐证。

本书作为日记体裁,行文中虽然也有抒情,但更多是严谨的记事。作者五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大量精彩的实战案例,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如果将从台前(发表的新闻稿件)到幕后(具体采访的过程)对照观览,读者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对于一个想成为一个优秀新闻记者的专业学子或是刚刚踏入新闻战线的年轻人,《瞬间的永恒》一书,正如同讲述“大片”创作过程的“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精彩案例,如“关于中国黑社会势力的系列调查”“长江簰洲湾溃口真相调查”等,书中都附有新闻作品的完整文本,且在代表性作品之后,又往往附有作者经验反思的文章。

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方政军指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知识面,多进行调查研究,从多方面论证。如果是批评报道,不仅要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还要有第三方的权威意见和材料细节。这样的新闻稿件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对于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记者要注意什么?方政军说道:“除了可读性、接近性外,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受众,必须是党和人民关心的问题,才有生命力。而深入基层、乐于吃苦,是新闻记者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新华社)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