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需求火热:疑有银行搭售理财产品

[焦点] 时间:2024-04-25 01:15: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81次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大额搭售近期有个别银行机构售卖利率较高的存单产品大额存单产品时,要求客户捆绑购买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需求其中,火热捆绑的疑有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该行自行发售的R2风险等级产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理财银行诱导捆绑销售,大额搭售既损害客户自身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存单产品又违反银行业务规范及监管规则。需求他建议,火热投资者应了解自己的疑有银行权益和义务,可保留相关证据及时采取措施维权。理财

  大额存单捆绑销售背后反映出该产品需求火热,大额搭售供不应求。存单产品记者了解到,需求多家银行机构3年期、2年期大额存单额度售罄,需要客户申请下一轮产品额度,有机构甚至将部分优质大额存单购买权让用于拉新。业内人士表示,大额存单火热的原因是银行负债端承压,净息差收缩,存款利率降低。另外,理财市场近期波动较大,从而造成具有稳定性且收益相对较好的大额存单受到追捧。

  银行不得强制捆绑、搭售产品

  一位客户近日在网络上公开表示,目前大额存单市场火热,有银行机构客户经理称购买该行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产品,需要1∶1搭配购买理财产品。

  华南地区某城商行支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额度比较紧张,大额存单额度需要预约申请,该行一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2.3%;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3.55%;五年期年利率4.05%。购买条件一是新客户,二是行外资金转入,另外还要配比搭售新客理财或者定期存款。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搭售的理财产品是该行R2等级自营理财产品,购买200万元以上大额存单,至少需要同时购买50万元的理财产品,或者是65万左右的定期存款。

  从配售比例及产品上,各家机构或有不同。例如,某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配售比例达到9比1,即购买3年期3.25%年利率的30万元大额存单产品,需要配售3.2%年利率的定期存款270万元,总款项为300万元。如果成为一定级别的会员客户,银行每年会返给客户500元及一些礼品。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大部分银行机构售卖大额存单产品没有捆绑销售的要求。多家银行支行向记者表示,该行大额存单购买不存在搭售情况。某城商行支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支行现在仅售卖3年期、年利率3.25%的大额存单产品,不需要搭售,目前大额存单利率相对较高,在降利率的大趋势下,当地多家银行已进一步降低大额存单利率,该行大额存单产品利率未来也可能会进一步下调,目前降息是大趋势。

  对于大额存单捆绑销售行为,康达律师事务所专注金融领域合伙人刘军律师告诉记者,银行诱导销售,损害客户自身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这种行为不仅违反银行业务规范,同样也违反相关监管规则。

  2023年3月发布生效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第26条中明确规定,银行保险机构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得存在强制捆绑、强制搭售产品或者服务等情形。银行保险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行政处罚。

  刘军表示,“被银行捆绑销售理财产品等情况在市场上并不少见。对于客户来说,客户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保留相关证据,及时采取措施维权。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管,遵守业务规范,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告诉记者:“大额存单捆绑理财产品或者定期存款的销售行为,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的自主选择权。具体来说,自主选择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金融机构应当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允许范围内,充分尊重投资者的意愿,由其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不得强买强卖,不得违背其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不得采用引人误解的手段诱使投资者购买其他产品。”

  违规销售有风险

  大额存单捆绑销售背后反映了该类产品需求火热。浙江某城商行支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支行大额存单已经无额度,目前若想购买至少要等到9月初申请。

  记者通过某国有银行App查阅,该行二年期20万元起存大额存单已无额度,一年期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亦无额度,另外,1个月、3个月期限的大额存单均显示剩余额度不足;一家股份制银行App中20万元起存、年利率2.6%的大额存单已经售罄,另外,1年期、6个月、3个月及1个月的大额存单均售罄。

  一位东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大额存单销售火热,一方面是银行负债端承压,净息差收缩,存款利率降低,另一方面,银行机构为压降负债成本,不会大量发行大额存单,额度相对有限,进一步加剧的大额存单市场一单难求。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压降实体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净息差不断降低。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2010年四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一直高于2%,2022年一季度至今,商业银行净息差开始低于2%;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达到1.74%。

  净息差压降倒进一步逼银行存款利率下滑。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存款利率改革开始进一步深化,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4月下旬国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下调了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10个基点,9月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挂牌利率”。2023年4月监管将存款定价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并在6月实现国股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

  该研报指出,短期来看,年内息差仍有下行压力,但压力最大时间点已经过去,中期维度下2020年以来银行单边集中让利的趋势放缓,政策密集出台托底信号明显,长期维度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未竟,当前银行息差水平是经历三年银行单边集中让利和利率市场化非对称改革下的状态,全球范围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并不弱,但其盈利能力和我国经济增长却不相匹配,长期来看优质银行的竞争力会更加凸显,银行息差回归合理中枢水平。

  上述东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负债成本压降,存款利率将普遍降低,增加了大额存单等产品的吸引力。另外,理财市场较为波动,同样也促使稳定性较好的大额存单更受欢迎。

  从理财市场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整体规模上,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5.34万亿元,较年初减少2.3万亿元,呈现收缩状态;截至同期,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为1.62万只,存续规模20.6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7.09%。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国内投资情绪处于恢复阶段,受宏观经济波动,投资者情绪偏谨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前几年明显回落且净值波动有所增大。另外,也与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有关,比如居民增加基金、储蓄类产品等方面的配置以及增加消费支出等行为,势必影响银行理财规模。

  普益标准研报表示,上半年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下降,原因一是投资者“破净”阴霾还未消散。由于债市波动等原因,2022年出现了两次破净潮现象,不少投资者无力面对产品净值连续下跌,纷纷赎回产品,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信任度显著下降。即使破净潮过去已有半年多,但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并未完全消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下降;其次,各类资管产品的竞争加剧,银行理财投资者向公募基金迁徙。根据《报告》,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首次反超银行理财,基金市场的发展吸引了理财产品原有投资者的目光,部分理财资金流向公募基金,导致存续产品规模下降。

  上述东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在理财市场较为波动及存款利率下滑的大背景下,大额存单价值愈发凸显,成为各行吸引客户的利器,甚至部分银行机构将优质大额存单购买资格让给新户,由此扩大市场份额,但机构不应违规开展搭售,由此增加自身的合规风险及品牌风险。

责任编辑:李桐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