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间34年,推广良种良技,农技专家丁国田——为国守好方寸田

[知识] 时间:2024-04-25 05:32: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86次

原标题:扎根田间34年,扎根种良推广良种良技,田间田农技专家丁国田——为国守好方寸田

丁国田(左)查看玉米“一穴双株”长势。年推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邹景根 付书杰

34年,广良国田初心如一,技农技专家丁扎根乡村,为国推广良种良技,守好为家乡粮食增产增收献智出力。扎根种良他推广的田间田玉米“一穴双株”增密技术,让全县玉米年均增产2357.2万公斤,年推他就是广良国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郧西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丁国田。技农技专家丁

深耕农技34年,为国笔记记了25本

6日,守好城关镇小河村看豇豆、扎根种良红薯和西蓝花种植;7日,关防乡推广玉米防倒伏新技术……翻开丁国田的笔记本,各项工作见缝插针,安排得密密麻麻。

34年来,丁国田扎根一线,将一个“农”字留在笔端、烙在心田。

1988年,22岁的丁国田从原郧阳地区农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郧西县马安镇。这里自然条件差,良种和科学种植普及率不高,提升粮食产量面临多重难题。

“发挥所学,把产量提上去。”丁国田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向老农技站站长提议,推广水稻“两段育秧”。然而,丁国田靠双腿跑遍25个村,走进田间讲述新技术,但群众并不买账,“种了一辈子地,还要你这个娃娃教我?”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丁国田租种村民陈敬贵3分地,分成十几个棚,开展育秧试验。浸泡谷种、拌营养土、撒子出苗……

一周后,多数秧苗长势良好,但有两棚秧苗纤瘦发黄。看着发黄的秧苗,丁国田急得直跺脚。

问题出在哪里?他向同行求教,边问边记,最终得出因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导致营养土二次发酵使秧苗“受烧”。有了这次教训后,丁国田便有了记笔记的习惯,什么种子、什么配方、何时播种等,他都清晰地记录。

随后几年,丁国田继续分组分段推广“两段育秧”和玉米地膜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每个环节都小心谨慎。在试验田,成功将水稻和玉米亩产分别提高150斤、160斤,在当地引起轰动,村民也纷纷接受了新技术。

良法还需用好种。为推广良种,丁国田白天进村宣传,晚上对照说明书,用钢板印模刻印制作宣传单,多次刻得手破血流,仍咬牙坚持。

在技术员岗位磨练8年后,丁国田成为马安镇农技站负责人,当初不被认可的“小娃娃”,成了当地的“田专家”。

2006年,丁国田被抽调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一干又是16年,从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到红薯等特色产业推广,一项项新模式、新技术在郧西开花结果。他的25本笔记本上,清晰记载着34年的点点滴滴。

推一项农业技术,增产2357.2万公斤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是郧西四大主粮,但播种面积大的玉米一直产量不高。

“玉米看着长势不错,但产量上不去,最高亩均三四百公斤”三官洞镇蒿坪河村的陶宗文提起过去玉米的单产,仍直摇头。

近些年来,外出务工村民增多,播种方便又耐旱的玉米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单产,让农民增产增收?

丁国田深入农户、走进田间调研,发现每亩地玉米种植在2000株-2500株之间,很难超过3000株,且大多是稀植大穗品种。“看着玉米棒子个头大,但轴子粗、粒子浅,加上植株稀,总产量不高。”丁国田说。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迫在眉睫。2016年,丁国田着手在三官洞林区蒿坪河村开展玉米“一穴双株”增密技术推广。

这么密,会不会影响授粉?会不会倒伏?不少农民对增密技术持怀疑态度。

为打消村民顾虑,丁国田索性住在村里,租村民陶宗文两亩地,办起“田间课堂”。“应用抗倒耐密中穗型品种,每亩地玉米种植密度比传统种植增加1000株;改‘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底肥、苗肥、穗肥分期追施。”他每天在田间地头,耐心向农户讲解增密技术要点,示范的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手把手地将技术传授给乡亲。

当年8月,示范田玉米长势喜人,周边农户现场观摩测产,亩均536.8公斤,比当地传统方式种植增产126.61公斤。

随后,“一穴双株”增密技术在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达18.62万亩。仅此一项,使全县玉米年增产2357.2万公斤。

一入“农”门,终身为农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能推广农业技术很幸运。”34年里,丁国田选择农业、扎根农业,初心如一,面对一次次跳出“农门”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

1988年从原郧阳地区农校毕业,可以去百货公司、供销社等当时效益好的单位,但丁国田没有去。“我要回到农村去,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家乡广袤的大地上。”

专业能力强,勤奋敬业的丁国田在乡镇农技站脱颖而出。1996年,马安乡政府准备调他到石塔河管理区任副主任,征求个人意见时,30岁的丁国田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1997年,全省机构改革的当口,经商的朋友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约他一起闯荡大市场。“每天走在泥巴地里,踏实。”丁国田又婉拒了。

一入“农”门,终身为农。丁国田长期扎根在示范田里,一待就是几小时,日积月累下来,过早地落下了胃病,眼结膜也开始萎缩,别人劝他休息时,他总是再咬咬牙、挺一挺。

2018年8月,丁国田牵头在离县城40里远的观音镇黄土梁村开展华试1号、雅玉青贮8号等玉米新品种种植试验。顶着烈日,连续几个小时的测产测量,让他双眼严重充血,胃病复发,但次日一早,又赶到试验田,只为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

对于家人,丁国田更多的是自责和愧疚。1999年5月31日,丁国田进村推广玉米高效种植时,母亲病危,他急忙奔回家,却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2015年年初,妻子做肺叶切除手术,他仅照顾一周,就奔走于春播的田间地头,年末又因冲在农技推广一线,错过了与父亲的诀别。

忘我工作的丁国田,先后被评为郧西县百佳共产党员、十堰市基层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34年,丁国田如他名字一样,坚持为国守好一方田。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