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品牌》第二集|敦煌乐器的“弦外之音”

[知识] 时间:2024-04-25 13:04: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41次

原标题:《走进上海品牌》第二集|敦煌乐器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音”

主持人:周子雅

嘉宾: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力

嘉宾:上海工经联特邀专家、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

主持人:各位东方网的走进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上海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东方网联合推出的《走进上海品牌》系列访谈节目。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品牌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他们的第集敦煌品牌,敦煌。乐器

说到敦煌,弦外之音大家可能会有些惊讶。走进敦煌不是上海甘肃的敦煌吗?那的确你没有听错,我也没有说错。品牌是第集敦煌我们上海民族乐器一场厂的品牌,敦煌。乐器

今天,弦外之音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嘉宾,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力,上海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

周总,说到敦煌,大家会想到的是甘肃敦煌,为什么我们上海的企业,会注册敦煌(品牌)呢?背后有什么故事?

周力:敦煌,这个商标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在1962年注册的。这个商标的名称,来源于中国文化乐器荟萃的一个宝库——敦煌莫高窟,(标志)里面的飞天女神,来自莫高窟壁画上的女神形象。敦煌莫高窟上有6000多幅乐器壁画,图案上乐器种类有70多种。敦煌飞天的这种形象以及反弹琵琶的这种形象,我们特别感兴趣,所以就选用了这个敦煌牌做我们的商标。

主持人:周所长,周总介绍(的),其实是一个品牌跟文化之间的故事。

周元祝:现在商务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有1128个,但是能够与

历史对话的,或者说和历史呼应的是为数不多的,敦煌牌是比较凸显的一个品牌。他很好地把莫高窟敦煌壁画里面的静态的画面,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有乐感的乐器。

主持人:我感受到我们有一种品牌的信仰。

周力: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西洋乐器文化的导入,对民乐的发展冲击比较大。我们的老前辈们根据上级的政策,“借庙躲雨,留根保苗”,让我们的民乐能够在那个年代存活下去。

我们在那个年代制作过老人头,也研发了多功能直吹笛,并且引进了雅马哈的流水线装配雅马哈的电子琴。

在那个年代,大规模地开展我们的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也编写了一些的书籍。比如说,琵琶制作,二胡制作,琴弦制作,这些书籍把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以文字的形式系统化的保留下来。

到了21世纪,我们现任的王国振总经理,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们企业的使命,以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乐器文化和音乐文化。

周元祝:敦煌最大的基因之一,就是善于跨时空对话。“借庙躲雨留根保苗”这八个字,本身就是开放的跨时空的对话。而现在这十年,特别2015年开始,国潮的兴起,我们敦煌又重振雄风,是很不容易的。敦煌的品牌定位还是比较精准的,而且容易产生联想,很容易想到敦煌莫高窟的那些器乐。第二,品牌文化的底座非常厚实。很少有中华老字号,跨越千年传承,能够有这样的文化底蕴。第三个,我觉得它的品牌价值势能非常强劲,从上海品牌建设来说,就希望更多的像敦煌民乐这样小而美的品牌范式。

主持人:民族乐器,这几年还是蛮受年轻群体喜爱的。像前几年流行的,比较时尚的12女子乐团,他们用到的这些乐器其实都是打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风格,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

周力:是的。我们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比如,我们与罗兰数字教育集团共同研发了敦煌罗兰智能交互古筝。这台古筝,除了保留传统的我们古筝的标准的样式和音色以外,主要是融入了电声的一些元素。

周元祝:我在疫情前,看过几场上海民族乐团的“海上生明月”几个连续版本。很震撼,原来我对民乐的概念就是二胡、扬琴,包括古筝。(演出)全部是跟现代音乐,有些甚至把西洋音乐跨界进来了。这些本身对乐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就是前面讲的电声化,整个演出颠覆我对民乐的想象。

主持人:在工艺传承方面,我们(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肯定是离不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匠人们辛勤的努力。

周力:我们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非常重视或者注重工匠精神的。我们不乏子承父业的这种模式,

像我们的一个高级技师,琴工工匠张建平,他的父亲,他的伯父就是我们老一辈的工艺师,他们把他的手艺就传给了我们的张师傅。二胡的总监龚耀宗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的师傅也是张建平的父亲。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传帮带”的这种方式,我们上海工匠曹蓉,他是40多岁的一个80后,但是他带了一个徒弟,差不多要到00后了。他当时从部队转业过来,进场以后,就安排了我们曹荣师傅代教,言传身教,然后把他的一些独门技艺传承下去。就像老的一辈工匠说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民族乐器这个事业做好。

周元祝:工匠的年轻化,善于跟我们传统的乐器,新的消费人群的需求对话。从品牌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年轻人怎么关注我们品牌?怎么喜欢我们的品牌,热爱我们的品牌,我们怎么样去种草?让他们更好的爱上我们这品牌。

有幸上次去敦煌的车间走了一圈。我看到一个非常让我心里有触动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工匠传承做得非常好,既有50后,也有60后,也有70后、80后,更有90后,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很多老的品牌,有历史的品牌,现在很多技艺都失传了,但他这边传人保存得非常好。铸匠魂,强匠艺,守匠心,这是去看了之后体会非常深刻的。

主持人:有一个“兰考设厂”的说法,这个故事跟我们能不能分享一下?

周力:在50年代时候,内涝、干旱、盐碱风沙,是我们兰考的三大害。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以后,带领全县人们种植了泡桐,现在泡桐已经长得很密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企业的一位老师发现,用兰考的泡桐树做的烛台风箱,它的传导声音非常好,声音非常通透,是天然做乐器的一种音板。后来经过研究,兰考的泡桐天生就是做民族乐器的材料。

2000年的时候,我们到兰考去办场,成立了我们牡丹兰考乐器有限公司。当时带动了(当地)近百人的就业,成为当地最大的投资一个项目。

我们还把培训带到那边,派遣了我们的国家级高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家级高级技师到那边去收徒授业,把我们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带到兰考,应该说为兰考的致富,贡献了自己力量。

今年,我们与兰考县也签订了进一步合作的协议。

周元祝:这第一步跨出去很不容易的。今天兰考有200多家企业,30亿的产值,最早就是我们敦煌牌去投资的这个企业。而且他不是去帮困,他是解决一个自己的产业瓶颈问题。同时就是教会兰考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最重要的。带动一批人的就业,解决了当地产业立县的问题。

主持人:周总,民族乐器本身是一个文化产品,我们平时在文化产品的交流方面,都有哪些内容?

周力:我们生产的民族乐器,不仅要体现中国的声音之美,更要展现中国的工艺之美,要让中国人喜欢,也要让外国人喜欢。

我们嫁接各种经典的非遗工艺,我们每年乐器开发的数量大概在50余款。我们推出的一些融合了贝雕、景泰蓝、珐琅和书画等工艺的乐器,现在也进入了收藏界。我们2018年与老凤祥合作开发的小叶紫檀“海上风韵”,就是融合了我们国家级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和老凤祥的精细工艺。

我们走进了世博会,走进了我们的北京奥运会。通过这些展览展示活动,(把)我们的文化,把民族乐器传播出去。我们也是参加国际乐器展,美国乐器展,法兰克福乐器展首家的乐器制造商。

周元祝:实际上从音乐来说,本身是没有国界的。我们跟外国人交流的语言怎么设计?我觉得敦煌这种形式,音乐跟文化之间流淌起来,音乐跟文化一定要流淌,把我们中国文化悄无声息地通过乐器展示给大家。

主持人:各位东方网的网友观众朋友们,非常感谢您和我们一道《走进上海品牌》节目。今天,周总为我们解密了敦煌,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传奇,和文化的魅力,周元祝所长也是做了精彩的点评。请大家也关注我们东方网的新闻客户端,东方网抖音号,将上海品牌的好故事分享给你身边更多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