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危机来了我们普通百姓该怎么办?

[探索] 时间:2024-03-29 21:38: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25次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通缩通百请勿与现实关联

(个人观点,危机仅供参考)

通货紧缩的姓该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通缩通百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危机政策制定者很难防止通货紧缩的姓该发生,或使通货紧缩趋势逆转,通缩通百通货紧缩一般来说是危机市场流动性偏紧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周期的姓该货币价格会偏高,物价低迷,通缩通百消费不畅。危机

经济学是姓该关于经济规律的学科,存在着自身的通缩通百扩张机制。既然是危机总结经济的规律(说明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经济现象),那么就有一些经济行为是姓该可行的,另一些经济行为是不可行的。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我们要想成功地渡过通货紧缩时期,就得了解它的起因、未来走向等等,从而充分做好相应的准备,拿出切合实际的理财方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货紧缩。经济学专业的定义是指整体价格或物价水准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为通货紧缩的度量指标。这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概念。用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来描述通货紧缩,大概就是这样的:你做手机等电子产品经销商的朋友在2023年失落地告诉你,疫情之后,人们不再频繁的更换手机了,生意冷清了很多;曾经你每个月都要光顾好几次的网红火锅店,在2023年却一次都没再光顾过,虽然店里打出了促销套餐,但你已经舍不得再花300/400元吃一顿饭了。

通货紧缩时,销售商会发现商品不好卖;消费者会舍不得买;生产者可能感到产品价格低了,但订单数量却减少了。通货紧缩是可怕的,它会带来经济的大萧条,会让我们找不到工作(眼下青年失业率20%),更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年轻人相约自杀的新闻),还可能会摧毁我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感情(各种家庭内的金钱债务纷争,不同社会团体间的仇恨斗争)。

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就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无数人失业,排队领政府、教堂或人道主义机构免费发放的食品。


其实,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也经历过通货紧缩——1998年到2002年的。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贸出口受阻(类似最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后外资转移工厂到东南亚),大量原本应该出口的商品不得不改为内销(现在很多外贸商品在直播卖货给国内老百姓,如此相类似),从而造成国内产品突然增多,一时间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回顾历史,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1995年,或许并不严重,然而,不幸的是当时(1997)我国开始了国企改革,大量国企工人下岗,也就是失业人员剧增(类似我们前几年的团灭教培行业、房地产红线后的房地产企业倒闭、科技公司瘦身裁员)。失业的人不再具有购买力,生产的人自然卖不出货了。

当失业人员增加时,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勤俭节约了。一方面供给严重超过了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能力又比以前大幅下降了,也就是说,供给在增加,需求在减少,价格自然也就大幅下跌了。经济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行业的不利影响会传导到各行各业,从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想要理解1998-2002年通货紧缩的历史,推荐大家看《漫长的岁月》、《万箭穿心》等影视作品。

当下的我们所经历的经济现状和1998-2002年又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经历了疫情。疫情彻底改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大家都深陷在“疤痕效应”的后遗症——过度悲观,厌恶风险,更追求稳定。个人和家庭更多地减少消费,尽量多存钱,企业裁员瘦身,攥紧现金,不敢大肆投资,更不敢举债。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2023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极低,万人过独木桥地报考公务员寻求铁饭碗;无数中产因失业,房贷断供后返贫;无数北漂、沪漂打工人黯然退场,重回县城;无数小微企业倒闭破产,失信被执行人数量大幅增加。因此,不管政策口号如何努力促消费、拉内需,可就像魔咒一样,他们越喊消费,我们越不敢消费。

这其实是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在努力偿还债务,每个家庭都在努力债务最小化(如提前结清房贷),试图让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健康,就像一个过去暴饮暴食的胖子,在胖到了200斤后开始减肥,减肥的期间他的食品消费必然会减少。当我们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还债(还信用债、房贷)的时候,优质借款人的数量就不会如金融机构幻想的那样——源源不断的优质借款人。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曾经是属于优质借款人群体的,但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所以优质借款人数量也大幅减少了。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又谈何消费和举债呢?
这也正常,政府应该作为最后的贷款人和最后的借款人。但这是建立在政府能找到自负盈亏,且能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或者未来能持续盈利)的项目,这样就不会增加未来的纳税人负担。反之,如果政府借的钱被贪污或浪费掉,如投资400亿建面子工程等,就会增加未来纳税人的负担,老百姓的生存成本大幅增加

在通缩的情况之下,每个人的小家庭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我们教你三招轻松面对通缩。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