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总书记回信:“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时尚] 时间:2024-04-26 13:02: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24次

  原标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光明歌云南沧源十位老支书这样说——“阿佤人民的日报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8月24日

《光明日报》第7版

整版关注习近平总书记

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整版总书直唱回信

  编者按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聚焦记老支书们回信。连日来,信阿幸福下去总书记的佤人深情厚望温暖着阿佤人民的心。写信的光明歌10位老支书,更是日报时时重温总书记嘱托:“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整版总书直唱跟党走,聚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信阿幸福下去维护好民族团结,佤人守护好神圣国土,光明歌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日报幸福之歌。”我们邀请10位老支书讲述带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整版总书直唱故事,诉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带来的振奋与激励,和他们一起感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喜悦与信心,一起憧憬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写信?主要是感恩!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 岩翁

  我们这些老支书为什么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主要是感恩!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给佤山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村村硬化了道路,家家的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幸福,我赶上了好时代、好日子!

  心里有好多话,真想对党说。所以,我们班洪、班老两乡10个老支书就商量着,给总书记写封信,汇报佤山的巨大变化,表达佤山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说干就干!老支书们年纪最小的65岁,最大的82岁,写字比较困难,我们就口述,请县政协干部替我们写。有了初稿,我们10个人又多次讨论修改,最后改定了,就在信上签了名,按上手印,怀着激动的心情寄了出去。

  班洪一直有爱党爱国的好传统。早年间,我们的祖先胡玉山就在班洪率领乡亲们抵抗英国侵略,现在村里还立着一座“班洪抗英遗址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班洪还出了“班洪四大嫂”,她们开饭店服务群众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红色资源是今天班洪发展旅游的好家底,加上南滚河国家公园也在班洪,现在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游客多了没地方住。2016年,我和老伴儿就开起了乡里第一个小宾馆,叫洪福宾馆,有11个标间,2019年毛收入10多万元。

  自己富了不叫富,群众都富才叫富。我从1983年到2016年一直担任班洪村村支书,一开始就发动全村群众大面积种植橡胶,从800多亩发展到5000多亩,茶叶也从40多亩发展到870多亩,群众得到了实惠,每年人均纯收入有6000多元。

  我现在退下来了,心里没有遗憾。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很大鼓励,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怎么更好支持村委会班子工作,怎样当好村党支部的参谋助手,为班洪的发展出好点子、想好办法。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哩!

  奔着好日子,和年轻党员一起努力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老支书 尼红

  从1995年到2007年,我在班搞村当了12年村支书,亲眼看到党的领导让我们村寨一天一个样,越变越红火,心里真是喜滋滋的。

  回想过去,佤寨很多年过的都是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村里人真是穷怕了。后来,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带头抓发展、搞建设,老百姓也被带动起来了。路不通,我们就动手挖,让乡里的路通到村里,再让村里的路通到组里。那时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后来盖起了石棉瓦房,现在住上了两层的平顶房,有太阳能洗澡间,有冰箱彩电,贫穷落后的面貌终于改变了!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一批批大学生走出了阿佤山,村村寨寨有了卫生室,人人都有医保,佤族同胞看病不再难,老老少少的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激动得不知怎么表达才好。我今年已经66岁了,20多年前,是百姓信任我,让我当上了村支书;现在,我高兴地看到,一批有热情、有想法、有胆气的年轻党员活跃在村寨里。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带领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我们这些老党员也会发挥好作用,全力支持年轻党员干事创业,把总书记对阿佤人民的嘱托实现好。我们相信,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坚定跟党走,迈向幸福路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上班老村老支书 岩团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激动万分,村民们也非常高兴。

  我是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1993年到2007年期间担任上班老村村支书,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的改变。曾经的我们,住茅草房、走泥巴路,村民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很多孩子没学上。

  要搬走贫困这座山,党员不上谁上?我带着村民们一点一点“啃硬骨头”:组织大家义务劳动,挖公路、通电灯、通自来水、修整水沟……路况太差,汽车没法运设备进村,我们就自己扛进来,埋头一锹一锹干。修完村里的路,我们又和其他村寨合作修路,原本不通的村寨从此连通起来。

  村里的产业原来非常单一,生产工具也很原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现在,村民们种澳洲坚果、茶叶、玉米,收入挺不错,工具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了。

  住房也是村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佤族传统的茅草房不利于防火,潮湿低矮。我们就采用政府补贴和自筹结合的方式,引导村民们逐渐把茅草房翻修成新式砖瓦房。一开始,有些群众不愿意,我们就到他们家里做工作,耐心讲解建新房的好处,终于把所有房屋都翻新了。今天,绿水青山掩映着宽阔的公路,一栋栋整洁的小楼赏心悦目,我们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虽然我退休好多年了,但还常常挂心着村里的事。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接下来,我们一定会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敢想、敢做、敢当,迈向更加美好的幸福路。

  村寨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营盘村老支书 岩板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那天,全村沸腾了。村民们自发聚集起来,欢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我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我是20世纪80年代来到营盘村的,从1991年开始,当了16年村支书。还记得刚来营盘村那会儿,村民们都住茅草房、吃树皮,没有路,更别说交通工具了。平时到乡里开会,20多公里的路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去。来回一趟,光在路上就要花费近10个小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政府给村里铺了水泥路,村民们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再也不缺肉吃了。

  靠着党和政府的产业扶持,村里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政府给大家免费发放了坚果苗、茶树苗,村里的竹子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又给庄稼、牲畜提供了直接销路。最让人欢喜的是教育,这些年村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高多了,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吃穿住行都有了保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每个村民心里扎下根。每逢大扫除,只要村上喇叭一喊话,村民们都会自觉地拿起扫帚清扫垃圾,村寨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

  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感谢: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们会继续为乡村建设出把力!

  边境守得牢实,生活过得红火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芒库村老支书 俄松

  1994年到1999年,我在班洪乡芒库村当支书。那时候,我带着当地民兵、团员,帮扶困难群众种芭蕉。村民们生活有了些起色,但日子整体上还是过得紧巴巴。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变化特别大。寨子实现了“三通”,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看上去气派多了!路通了以后,每年都有医生进寨子给大家看病,还建了卫生室,普及了医保。边境治安也越来越好了,很少再有小偷小摸。

  以前,我们的寨子在阿佤山上,山路特别陡,孩子们上学来回很危险。学校泥墙泥屋,只有5个老师。2013年,村子搬到了山下,学校在安置点旁盖起了新楼房,老师也增加到三十多个。现在,孩子们上学特别方便,也多了一份安心。

  靠着党的脱贫好政策,村民们养猪养鸡都能得到资金扶持。村里还带着大家发展橡胶、茶叶、辣椒和红色旅游产业,一批批扶贫工作者也来到了村里,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今年我已经76岁了,日子过得挺舒坦。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还要继续带好头、当先锋,为边疆站好岗,把边境线守得牢牢实实,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老支书·心声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

  我出生在1950年,经历了从班老回归祖国到阿佤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巨大变化。2019年,我们村整体脱贫摘帽,生活越来越现代化,我也学会了用微信和家人朋友联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事情,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当过20年村支书的我,深知这些改变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我常和村里人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做好边境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村里家家户户都安排人手志愿值守巡逻。虽然辛苦,但从没人说一句怨言,因为我们深知:爱国守边、守护神圣国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三木嘎:

  我1984年到2004年担任帕浪村村支书,这20年里,发动群众修路、种茶叶,带动大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上了亮堂堂的电、干干净净的自来水,这些幸福,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村住着汉、佤、傣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村民们把“佤族汉族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族训记在心头,“傣族让坝、佤族让山”,创造了和谐相处、团结奋斗的好传统。跟着共产党,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加油干,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几年,佤山的面貌更美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浑身干劲用不完!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公坎村老支书三贵: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我们把村民召集起来,用佤族语言宣读了回信。大家真是太开心了,村子里跟过节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我在公坎村生活已经七十多年了,见证和参与了公坎村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这十几年来,看着村寨变了新模样,感到很欣慰。

  村子富起来,离不开好产业。这些年,村民们集中力量,种植茶叶、辣椒、澳洲坚果等特色农产品,村里还建设了茂谷柑基地和砂糖橘基地。村里传统的橡胶产业、养蜂产业也发展得更好了。未来的日子里,公坎村会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好,乡亲们继续保持勤劳致富的精气神。我们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新寨村老支书三木水:

  我从1971年到1984年担任新寨村村支书。班老乡与缅甸紧挨着,到1960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之前,班老没有一条公路、一座医院、一所学校。我们缺衣少食,生了病也没法看医生,娃娃要读书更不可能。回归之后,班老乡的变化太大了!感谢党的关怀,我们有了卫生所,修通了公路,娃娃有书读了。现在,日子更是越过越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我们走出大山也越来越方便。我虽然上了年纪,但还能发挥作用。我一定继续团结好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使足了劲儿搞生产、抓发展,创造更舒心的好日子!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老支书三翁:

  我今年74岁了,年轻时在部队入了党,后来转业,先后在班洪乡、班老乡工作,1996年调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退休回家后,我带领村里群众种沙松树,绿化边境沿线,还带动大家种植茶叶和澳洲坚果,整个寨子现在有五六十亩澳洲坚果,家家户户还种苞谷、养牲畜。这几年,寨子变化特别大,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怀我们边疆民族地区,关心佤族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我们要加快佤山发展的步子,在新时代唱响幸福歌,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专家思想

  兴边富民 成就长治之业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无限关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兴边富民工作,边境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生活。“十四五”时期,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迫切需要多措并举,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坚持党建固边,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写信的老支书们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重大意义,他们带领边境地区百姓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需要看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为此,要不断强化边疆地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素质和能力,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切实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担当与使命。

    坚持基础强边、产业兴边,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进。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当前,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与村寨建设融合起来,促使守边百姓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帮助带动更多沿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继续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建设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打造一批旅游示范乡村、沿边旅游村寨、沿边旅游景区和沿边旅游线路,以独特的地域风貌、多彩的民族风情、美丽的村寨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助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进展。

  进一步坚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当好美丽家园的建设者、民族团结的维护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兴边富民成长治之业,和谐稳定固强国之基。当前,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教育边境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教育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激发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同时,加强边境地区法治教育,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边疆地区治理,让边疆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作者:俞使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基地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党建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