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十六国大墓,探寻一段融合交汇的历史

[热点] 时间:2024-04-26 04:26: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69次

原标题:走近十六国大墓,走近探寻一段融合交汇的墓探历史

走近十六国大墓,探寻一段融合交汇的寻段历史

( 2021-08-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记者杨一苗、付瑞霞)罕见的融合三进院落式布局土雕建筑、明艳灵动的交汇各式陶俑、大幅完整的走近壁画……随着考古工作者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墓探一座十六国时期大墓正将一段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

墓道通向一个尘封1600多年的寻段地下空间。主持这座大墓考古发掘工作的融合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文博馆员宁琰。他说:“从壁龛中的交汇随葬物和墓道中的壁画,再到整座大墓如同地下宫殿般的走近规整,随着发掘工作的墓探不断推进,可以说是寻段惊喜连连。”

这是融合一座总长超过80米、平面呈“甲”字形的交汇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组成。从2020年3月开始,考古工作者配合基建项目,对这一墓葬进行发掘。

“最初的惊喜来自第一天井下东西两侧壁龛。”宁琰说,在面积只有约1.5平方米的西壁龛中,陶制的生活明器摆放得满满当当,其中水井、碓房、陶仓、牛车这样的组合“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农耕生活的劳动方式和流程,水井取水、碓房去壳舂米、陶仓存储、牛车运输”。

对面东壁龛则陈列着一个由鼓手、号手、文官、武士陶俑组成的仪仗队伍,特别是站在后排的一组武士俑,高度在30厘米至40厘米之间,面部特征为高鼻、深目、多须。他们表情沉静如水、平和从容,身穿铠甲、外套披风,看不出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剑拔弩张。

宁琰说:“这个墓葬中出土的具有军事含义的随葬器物很少,除了带有仪仗性质的武士俑之外,仅见有弓箭俑,而且他们也已弓入囊、箭入箙,颇有销兵洗甲之意,再对照西侧壁龛内的农耕场景,墓主人似乎想表达出刀枪入库、凿饮耕食的内心期望。”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郭瑞从这座墓葬发掘工作之始,就带领保护工作组同步进行相关文物遗存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她在一件彩绘陶俑面部发现残存一种较为罕见的黄色,经分析为天然颜料钒铅矿。她说:“从现有报道来看,钒铅矿颜料的使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不多见,在长安及周边目前仅在西汉砖室墓、唐代韩休墓及武则天宗室墓壁画中发现过,这些墓葬等级都很高,由此也可以间接印证这座墓葬主人的高等级身份。”

这座墓葬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墓道过洞上方的三座土雕建筑。在考古工作者的轻刮细刷之间,分别于第一过洞、第二过洞上方,清理出两座灰黑色的土雕建筑顶部结构,紧接着在墓道北端又找到了第三座。

从留存状况较好的第一、二座土雕建筑可以看到,其由屋脊、瓦槽、筒瓦组成,第一土雕建筑屋顶正脊两侧有断落的鸱吻,建筑整体为黑色屋顶,墙面涂白,板门、窗户、椽柱、斗拱、栏杆均为红色。三座建筑以南北向墓道为中轴线一字排开,整体格局错落有致。

而随后在墓道壁上发现的壁画,则与这三组土雕建筑构成了一组完整的“院落”。“以往在墓葬发掘中,发现的壁画大多是人物及生活场景,但这次发现的三幅壁画主题均为建筑物,而且与土雕建筑形制一致。”郭瑞说。

宁琰说,目前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建筑研究还比较少,而这座墓葬中的土雕建筑、随葬器物中的建筑模型以及壁画的内容,都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座十六国大墓选址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绝非偶然。这里向北3.6公里是汉宣帝杜陵,东南4.1公里是汉宣帝的许皇后少陵,这一区域是古代墓葬密集区。这一选址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化趋同性。

宁琰说,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留下的历史资料与文物遗存相对不足,而这座墓葬的发掘和进一步的研究,也正为这段历史的“缺口”补充了新的资料。(杨一苗 付瑞霞)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