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知识] 时间:2024-03-28 23:37: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04次
“我不多动啊,成人次碰怎么就有多动症?”

一种精神障碍正让部分成年人感到尴尬——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多动却屡次碰壁。症门诊爆

覃艳华医生的满们接诊记录里,不少成年人辗转于学习困难、试图儿童心理科等就医,儿科之后又转诊到她所在的加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门诊,又称“成人多动症”门诊。看病

与儿童多动症患者相比,却屡成人病症更多是成人次碰注意力缺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多动“成人多动症”平均患病率为2.8%;在深圳样本调查,症门诊爆患病率为1.8%。满们根据深圳数据推算,试图“成人多动症”至少影响我国2520万人,儿科浙江省则可能有118万名“成人多动症”患者。

在浙江,“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仅一家,每周三下午限15个号。类似门诊即使放眼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并不多见。7月20日,潮新闻记者检索挂号小程序发现,该门诊三周内均已被约满,最早只能在27天后预约到号。

这是个怎样的诊室,现实就诊情况如何?“成人多动症”群体需要哪些关注?连日来,潮新闻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诊室有笑声也有眼泪,与隐藏的庞大患者人群相比,确诊人数或是“冰山一角”,“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存在较大缺口。

诊室门口

诊室门口

现场探访:成年人从儿科转来

家人不解:“少根筋也是一种病?”

7月19日下午不到1点,潮新闻记者在浙大邵逸夫医院5楼D区的“成人多动症”门诊看到,候诊厅里已经有焦急等待的就诊者,多数人为首次就诊。

经过问诊、检查后,28岁的小伙王成(化名)被确诊为“成人多动症”。“做完一个带认知任务的脑电图,医生一看报告就说,我的大脑和普通人不一样。”王成需要在电脑整屏的数字中划掉3,一分神他就划成了8或是看漏了,这对注意力涣散的人来说很难办到。

患者在做注意力测试

患者在做注意力测试

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对王成的评语都是——“上课开小差”“丢三落四”“上课爱插话”。问诊中,覃艳华拨通了王成妈妈电话。这位妈妈之前一直认为“儿子脑子少根筋”,但她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病。平时家人让王成出门顺带把垃圾扔了,他没有一次记得,久而久之,大家也不会再叮嘱他。甚至,“王成穿鞋去上学,不会注意到两只鞋子穿得不一样,而且会把校服搞丢。”

王成走出诊室门,他给高中班主任发了条微信,以前经常让老师操心的原因找到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有多动症。这句话输入完成,王成如释重负。长期以来,他都觉得自己天生是个混乱无序的失败者,确诊就像找到“解药”一般。

截至目前,“成人多动症”门诊开设不到一年半,覃艳华已接诊近千人。数据显示,就诊者年龄在20岁到45岁不等,30岁左右的人占大多数。很多患者这样描述自己,“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经常打断别人对话,在问题未讲完时就抢先回答”……

45岁的沈伟(化名),目前是覃艳华确诊年龄最大的患者。他的两个孩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儿童多动症”,自己对照病症发现也符合,在儿科医生推荐下来到“成人多动症”门诊就诊。

“多动症遗传度达70-80%,很多成年人因为自家孩子被确诊‘儿童多动症’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也患有多动症。”覃艳华向潮新闻记者介绍,患者其实在生活中能觉察到异常,但很少人了解“成人多动症”,更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看病。

在诊室门口,23岁小伙张晓磊(化名)在爸爸陪同下来就医。此前,他们在杭州一家医院的儿童心理科加号就诊,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专门的成人多动症门诊,才专程赶来。

张晓磊在高二发现自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经半小时问诊,覃艳华诊断张晓磊并非成人多动症患者,“确诊‘成人多动症’需要12周岁之前就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并且症状延续到成人,而他在这一点上并不符合。”

根据覃艳华临床经验,她所接诊的人中约20%被确诊为“成人多动症”,此前她也遇到病人因为强迫症、经期综合症等导致注意力下降。 部分患者自述,由于此前挂号没找到合适诊室,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儿科多动症关联的学习困难门诊、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等加号就诊。

也有患者不乏被儿科拒之门外的经历,看病屡次碰壁。还有患者在儿科加号就诊,被周边人投来异样眼光。潮新闻记者在各大挂号平台输入“成人 多动”检索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均未此类专病门诊;咨询杭州、南京、重庆、汕头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成人多动症”挂号,院方回应需到心身障碍、精神医学门诊等就诊,或是询问儿童心理科、学习困难门诊是否可以加号就诊。

一名患者的测评结果

一名患者的测评结果

诊室发出笑声:“太不可思议”

医生红了眼眶:诊断面临挑战

“小时候,他天天弄丢红领巾,家里索性直接买一块红布自己做;铅笔、橡皮也是一捆一捆买回来。长大了,考驾照闯红灯,考了两次才通过,现在还是不敢开车。”

在诊室外,时常能听到就诊者家属向医生在病情描述中,传来笑声。“你看,连我这个当妈的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陈女士陪同32岁的儿子就诊,笑声中也透露出无奈。

现场多名“成人多动症”患者家长反映,回顾孩子成长经历,家人得在他身上“放120个心眼”,因为孩子会干出很多不靠谱的事情,“跟他讲话,他左耳听进去,右耳就出去了,记不住”“忘记手机,忘记钥匙,忘记门禁卡,经常忘记事情……”

一位女病人描述, “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就像近视一样不能聚焦,看东西是模糊的,治疗药物就如同给了我一副眼镜,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到具体事物上。”

不过“成人多动症”复诊者沈杰(化名)觉得,服药一年多后尽管好转很多,仍旧无法完成排会议日程表之类的流程性事务,“对我来说,无论吃多少药,都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沈杰决定回国就医,源于他在日本留学毕业后一次失败求职经历。整场面试,他每时每刻都想逃离。“当时大家都穿着西装正襟危坐。我觉得非常烦躁不安,过了一分钟感觉像过了半个小时一样。但是看周围所有的面试者,没有一点紧张、焦躁感,当时觉得自己确实跟别人不一样。”

5人一批次的集体面试,沈杰接到议题后,需要小组商讨和发言,因为讲话时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他感到不知所措:“我一边意识到不能有这些动作,一边又控制不住自己。”

平时让自己表现得尽量得体,沈杰都得花很大精力。“成人多动症”在日本被称为“读不懂的空气”,在中国可以理解为“情商低”,但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插话,这对“成人多动症”患者来说很难辨别。

等待就诊的人

等待就诊的人

“成人多动症在内的精神科疾病,都要经过一个复杂多重的评估,排除其他疾病明确都不符合了,才考虑是精神科疾病。”覃艳华向潮新闻记者介绍,“成人多动症”问病史都要至少从小说起,诊断是一个复杂过程,也是所有精神疾病面临的一个挑战。

“中国目前对成人多动症没有就诊指南,美国也没有官方推荐的指南,但英国和德国指南会把药物放在比较前的位置。如果病人症状对生活工作影响比较大,他们会使用药物治疗。”覃艳华向潮新闻介绍,目前的针对“成人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她会给生活受较大影响的病人做一些药物治疗,再结合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对生活影响大不大的患者,她偏向于做行为治疗。

医学研究找到“成人多动症”的生物标志物,这是覃艳华所希望的,这样对诊断会更精准。此外,“进行新药物开发,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补充治疗,或许能帮助目前药物治疗无效的部分患者。”

一个被忽视的“另类群体”

专家呼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与大众所熟知的“儿童多动症”相比,“成人多动症”并不被广泛认识。2022年3月,浙大邵逸夫医院开设“成人多动症”门诊时,首月只挂出了两个号,其中一个病人还是该院职工。

不过开设不到半年,预约挂号得排到20天后,号子供不应求。目前,浙江仅有一家“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这样的门诊哪怕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成人多动症”平均患病率2.8%,高收入群体为3.6%,中收入群体为3.0%,低收入群体为1.4%。在深圳样本调查,患病率为1.8%。

根据深圳数据推算,“成人多动症”至少影响我国2520万人,浙江省则可能有118万名“成人多动症”患者。放眼拥有1200多万人口的杭州,推测“成人多动症”患者达22万人。

“专病门诊开设一年多时间以来,已经有近千名门诊病人。我门诊上也至少诊断过二、三十名‘成人多动症’患者,都是病人自己来就医的,不过临床上绝大部分的病人都未被识别出来”。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告诉潮新闻记者,确诊病人与隐性病人数量相比不足一个零头,这是一群需要被自己、社会关注的群体。

“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他们,这些病人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一个‘另类群体’。”陈炜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他从五六年前开始关注“成人多动症”病患群体,实际上目前医生普遍对“成人多动症”缺乏足够认识,患者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人格问题、焦虑症等,治疗效果不理想。

“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简称ADHD),常见的是“儿童多动症”,“成人多动症”最近几十年才被关注到。在上世纪60年代,医学工作者对儿童多动症患者随访中,发现多动症这个病可以发展到成年。到上世纪80年代,成人多动症才被写入第三版《美国疾病与统计诊断手册》,直到2013年出版的第五版,才对确诊“成人多动症”的条目进行了明确规定。

“成人目前参考的是儿童多动症的诊断,首先必须符合在儿童时期(12周岁前)就存在多动症症状。”陈炜向潮新闻介绍,其实很多儿童多动症患者可能是大脑神经发育延迟,成年后部分人就自愈。如果儿童多动症患者会延续到成人,这部分人就成了“成人多动症”患者。

有研究认为“成人多动症”和遗传、环境有关,但目前该病仍旧是一个医学难题,成因和治疗都还没有明确。陈炜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医学界对“成人多动症”的发病机制的认知有限,传统观念认为发病可能与大脑多巴胺分泌太少、基因多态性受损害才出现此类病症。“多巴胺能提高注意力和警觉力,如果下降了,患者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也有科学工作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成人多动症患者大脑与正常人大脑确实有所不同,如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但是很多其他的病都有类似情况出现。”陈炜向潮新闻记者分析,这同样不能认定这是导致成人多动症的原因。

由于缺乏社会普遍关注,我国“成人多动症”实际病人数量、地区分布等,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对此陈炜通过潮新闻呼吁,我国能尽快开展大规模“成人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从长远上看对破解“成人多动症”发病之谜、研发新的治疗方法都具有积极作用。

新闻+

医生建议可先对照下方量表自测,AB两项中的任何一项达到0-16分,表示不太可能患有“成人多动症”;17-23分,表示有可能患有“成人多动症”,可就医做进一步检查,具体诊断还要结合病史、检查。24分以上,表示非常可能有“成人多动症”。(A是注意力部分,B是多动部分)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