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科技之力造就生态之城

[知识] 时间:2024-03-29 09:56: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5次

一条高铁桥横跨沣河两岸,陕西桥下绿意盎然,西咸新区水边植被繁茂。科技这是力造生西咸新区核心建设区,也是陕西生态环保示范区。

冬日,西咸新区连绵的科技雨雪为陕西西咸新区批上了一层朦胧的“冬装”。经过城市分级生态滞蓄空间对雨水进行收集、力造生净化、陕西消纳后,西咸新区这层“冬装”落入大地没有白白流走,科技而是力造生变成了城市里宝贵的水资源。据测,陕西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水生态持续改善,科技5年时间地下水位回升3.43米。

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在实践探索中,用科技这把“金钥匙”,打开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宝匣”,走出“无煤城市”“无废城市”和“海绵城市”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清洁供热:从地下2000米取暖

随着西安交通大学7000余名研究生和一批科研院所的入驻,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顿时热闹起来。

1月6日,正值隆冬时节,陕西省又刚刚发布了新一轮降温预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港能源工程运维工作人员康飞虎在创新港3号能源站调试设备温度及压力,以保证在创新港工作和学习的广大师生,科研人员温暖过冬。

走进地下11米处的能源站设备间,2台地源热泵机组酷似火车头,头顶是密布的管网。这里只是一个“能量中转站”,为能源站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的秘密在于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换热孔。8口换热孔就位于站房不远处的绿化区。

在检查室的地面,有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小孔。工人通过钻机向地下约2500米深处钻孔,在钻孔中安装封闭的金属套管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钮济超形象地解释说:“把地球比作一个大火炉的话,就相当于在这个大火炉中插入了一根金属导管,通过不停的介质循环,把这个火炉中源源不断的热量通过金属导管导出,通过地面热泵机组输配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

据介绍,一个换热孔可满足约1.5万平方米建筑供暖需求,比传统浅层地源热泵技术节约30%以上。整个创新港共有91口换热孔,分布在6座分布式地下能源站周围,覆盖创新港科教板块159万平方米的建筑。

记者从10月13日举办的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上了解到,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已经在西咸新区全面推广,供热覆盖面积达650万平方米。

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具有不可比拟的绿色优势。经测算,在4个月的采暖季中,200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供热,与燃煤锅炉相比,可替代标煤32万吨,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5088吨,相当于种植712万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

“这种新型供热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无废气、废液、废渣,治污减霾成效显著,为破解北方城市清洁供热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西咸新区沣西能源公司总经理刘洪涛介绍说。

变废为宝:建筑垃圾铺出高速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困境愈加突出,尤其是建筑垃圾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在西咸新区,建筑垃圾却有了用武之地。

2019年12月31日,在位于西咸新区的陕西汉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已经制成砖整整齐齐码在成品区,该公司总工程师曹永杰说,为了严格落实治污减霾政策,公司已经在12月19日停止了车间生产,公司生产的所有砖制品全都是用建筑垃圾制作而成的,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为了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曹永杰不断研发建筑垃圾高效低能生产技术,最终建立起一条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线,取得10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建筑固废资源化空白。通过给料、破碎、筛分、除铁、除杂和污水处理系统等配套工艺5个环节,建筑垃圾会形成多种不同尺寸的再生骨料,可以作天然砂石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据介绍,该公司现在一年能生产95万吨再生骨料、10万立方米再生砖制品,节约砂石开采100万吨,提高了建材行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幅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真正意义上达到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

如今,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产品已经在全长122公里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上应用,这是中国首条利用建筑垃圾建设的高速公路。

在西咸新区,由建筑垃圾生产出的建材还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和市政道路建设中,不仅实现了资源重新利用,还节省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地,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创新实践的脚步永不止步。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军介绍,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真正实现“吃干榨净”,“例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推进的新方向。”

蓄纳雨水 地下水位回升3.43米

在海绵城市,屋顶花园、低凹绿带越来越多,收集调蓄设施实现了雨水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月2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天福和园小区的绿化养护工崔锋波再次来到了小区的蓄水池查看水量,“冬季雨水不多,水池的水也快用完了,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这池子的储水可是浇灌、绿化的好水源。”

这个小区里有两个雨水蓄水池,里面积蓄的雨水可用于浇灌小区4万多平方米的绿地,据估算,仅此一项,小区一年可以节省4.5万元水费。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沣西新城,如今,雨水收集池等蓄水设施遍布居民小区、学校、商业场所、公共区域,实现雨水再利用,一年可以节约水资源费用约1.2亿元。

在西咸新区,绿化带普遍下“凹”低于路面,传统的排水沟渠,被植草沟替代。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小秘诀”。在城市建设中,西咸新区构建起包括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调蓄枢纽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实施海绵型园区24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5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及滩面修复36公里。

“雨水由内涝之源变为城市之宝、大雨过后城市不再内涝、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纾解。”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副主任梁行行说,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创新实践,为城市生态带来显而易见的改变。

据统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西咸新区地下水水位回升3.43米,人工水域面积增加约17公顷,渭河、沣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在这里形成。(西咸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人民网记者 龚仕建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