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滇越•行走印象 | 刘建华:记录“老铁路”的新风景

[休闲] 时间:2024-04-20 03:15: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6次
【编者的老铁路话】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百年

  110年来,行走新风它记录着云南的印象对外开放,也见证着云南的刘建录发展变迁。

  如今,华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越两国互联互通,老铁路滇越铁路不仅在经贸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百年还在云南全域文旅融合大潮中焕发新活力。行走新风

  在4月份的印象“情牵滇越铁路”策划中,我们与一批专家、刘建录学者、华记企业代表对话,老铁路共同探讨对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体系进行保护、百年开发、行走新风利用的问题。

  值此金秋,在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旅游出版社、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指导下,由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云南米轨铁路经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主办的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文旅品牌打造系列活动不断走向高潮,作为该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滇越铁路徒步路演也进入社会招募阶段。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百年滇越·行走印象”系列报道。以“徒步”为关键词,与大咖们交流经验,畅聊徒步“硬核知识”,展现“米轨+自驾”“米轨+户外运动”“米轨+音乐”“米轨+非遗”等多种旅游新玩法,希望看到百年米轨与全域旅游擦出新的美妙火花。

  “1973年8月,我与两个同学从昆明乘坐米轨火车南下,前往河口访友。为此我特意借了相机并现学了光圈快门的组合,主要为留影同时也想拍摄滇越铁路沿途风景。这次远行是我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与百年米轨亲密接触,也让我第一次与摄影结缘。”刘建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昆明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也是一位对滇越铁路情有独钟的摄影人。徒步百年米轨的话题瞬间将他拉回到了47年前刷新他多个“第一次”的滇越铁路之行。

  从初识到结缘,多次的拍摄经历让刘建华对这条百年米轨有了更多了解。2002年4月,他与一位同行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滇越铁路专题图片。短短几天的行程中,米轨沿线“一站一集市,逢站必乡街”的独特人文景观让他印象深刻。“由于2003年滇越铁路滇段客运停运,这次拍摄的图片成为我对滇越铁路客运状态仅有的一次片断式记录,也让我对这条‘老铁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老铁路”的魅力在哪里?在刘建华看来,百年米轨让人无限接近的不仅是山川河流,还有人文景观和过往历史。保存完整法式建筑的碧色寨车站、绝壁上的五家寨人字桥、白河乡米轨上的乡街……都成了他镜头前的“常客”。

  “要更多地感受滇越铁路,就要结合徒步等方式进行节点式的体验。”刘建华的这一想法在其2016年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终将消失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的多次分段徒步拍摄中得到了实践。在他看来,“边走边看边拍”既能减缓徒步者的旅途劳顿,又能丰富徒步旅游的内涵与情趣,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铁路旅游方式。

  他建议,摄影爱好者在制定滇越铁路徒步拍摄计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时段或路段进行。在选择拍摄内容方面,摄影师们可根据各自的文化认同和审美需求来设定主题,事实上,沿线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都可发现不错的选题。

  从水晶坡蜿蜒的隧道到南溪河河谷的铁路桥,从车厢里打牌的旅客到米轨上过往的百姓……走得越多,刘建华镜头前的画面也就越新。“当滇越铁路的运输功能逐渐萎缩,摄影、户外运动、赛事等新元素的融入,也让人们对它曾经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价值有了全新的思考。”刘建华认为,在新时代云南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摄影师手中的镜头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见证未来,用定格的影像讲述百年米轨上的新风景、新故事。

  谈及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文旅品牌打造系列活动中正在进行的“2020·旅游改变滇越铁路”摄影大赛,刘建华对此充满期待。他认为,摄影纪实性的特征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最能反映滇越铁路的现状,而滇越铁路沿线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为徒步摄影人提供了多角度和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大赛的举办将为滇越铁路的保护、开发、利用甚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提供更多元的影像资料,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云南网记者 舒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