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冯德英逝世 第一笔稿费捐给家乡烈属 正文

冯德英逝世 第一笔稿费捐给家乡烈属

[探索] 时间:2024-04-24 19:23: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8次

原标题:冯德英逝世 第一笔稿费捐给家乡烈属

据山东省作家协会消息,冯德费捐著名作家、世第属《苦菜花》作者冯德英1月17日晨因病逝世,笔稿享年86岁。乡烈遵从冯德英同志遗愿,冯德费捐丧事从简,世第属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笔稿冯德英的乡烈代表作《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系列出版50年来,先后被翻译成1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冯德费捐并被改编成电影、世第属电视剧及话剧、笔稿吕剧、乡烈评剧、冯德费捐越剧、世第属评弹等。笔稿其中《苦菜花》里的《春潮》曾被编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影响几代人。

成就

作品入围“新中国70年

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据冯德英文学馆介绍,冯德英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入解放区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军某部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1959年调至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1980年转业回山东工作,历任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冯德英195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1958年1月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苦菜花》,从此走上专业创作道路,成为部队的专职作家。作品被译为俄、日、英、朝、越、蒙、罗等多国文字出版。《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系列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已成为山东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苦菜花》被称为中国版的高尔基《母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创作

22岁时《苦菜花》初版发行

据冯德英生前介绍,创作《苦菜花》时,他1953年开始酝酿、构思,到1955年写成初稿。同年秋天,他把一大包稿子寄给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化部。这一等便是一年多!最终,《苦菜花》初版于1958年1月面世,当时他22岁。据冯德英回忆,《苦菜花》初版发行了有200万左右。第一笔稿费有8000元,他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烈属。由于小说的成功,空军党委给他立了一等功。1958年当选“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周总理接见时对他说,不要全捐了,稿费还是应该留一点嘛,你那么瘦。他当时只有102斤。

谈及“三花”系列作品,冯德英曾称,这三部长篇小说相互之间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和瓜葛,是独立成书的。但三部小说都是描写山东半岛胶东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时代的连贯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合紧密,书名都是“花”字,又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如此便是“三花”的由来。

影响

“冯德英文学馆”2008年揭牌

为纪念冯德英的文学成就,以冯德英本人命名的“冯德英文学馆”于2008年9月20日在乳山正式揭牌,文学馆收藏、展出冯德英创作生涯中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版本的出版作品。

冯德英大约于20世纪90年代来青岛定居,过着低调的生活,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青岛市作协主席高建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冯德英的去世,对青岛、对全国的文学创作都是一大损失。”

老友追忆

他曾拒绝“戏说”抗战剧本

“我最后一次见冯老,是在去年四五月间,他谈笑风生,感谢我从他家乡乳山请的大夫为他诊治。”18日晚,冯德英文学馆名誉馆长赵钧波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钧波介绍,冯德英是从2000年开始生病的,“他心脏不太好”。病重期间他谢绝了亲友前来医院探访,不想给大家添麻烦。“生前他偷偷地写了一个纸条,去世后,他夫人收拾他的桌子时,发现了这个纸条,上面写着他去世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搞大型的悼念仪式,要把骨灰撒到家乡的土地上,不用刻意造坟修墓。”

在赵钧波的印象中,冯德英的性格十分朴实、为人正派,“我每次去看他,或者他打电话给我,都会问家乡老百姓生活得怎样,天寒不寒,衣服穿暖和了没有。”

赵钧波告诉记者,冯德英还热衷于慈善事业。2008年,山东评选出新中国成立后该省五大文化名人,冯德英榜上有名,他将这次评选获得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家乡,用于支持当地发展文化事业。

“冯德英耿直的性格还体现在他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风格上。2011年,他的又一大型电视剧文学剧本《雾锁寒冬》面世。”赵钧波记得,2013年,广东某影视集团想接拍这部电视剧。制片方曾想将这部文学剧本改一改,加入一些搞笑的内容。冯德英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宁愿不拍这部电视剧,也不能破坏了我剧本里原汁原味的东西。”

赵钧波说,冯老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艺术化的胶东革命史。无论是《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还是《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他的创作始终与家乡乳山有割舍不断的情缘。“他也带着胶东人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到空军部队去体验,完成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交代的创作任务,写出了电影剧本《女飞行员》,报纸一连刊登了七个版。”

本组文/本报记者张恩杰统筹/刘江华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