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倾情帮扶结硕果 山乡“蝶变”谱新篇

[娱乐] 时间:2024-03-29 13:04: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84次

    贵州毕节,蝶变位于乌蒙山腹地,贵州果山壁立千仞,毕节帮扶山石遍地。倾情曾因生态恶劣、结硕人口膨胀而陷入“越贫越垦,乡谱新篇越垦越贫”的蝶变恶性循环,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贵州果山地区。

    

      1988年,毕节帮扶经国务院批准,倾情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结硕生态建设”为主题的乡谱新篇试验区建立。毕节试验区建立35年来,蝶变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贵州果山智力密集、毕节帮扶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医疗卫生、教育、产业等方面倾情帮扶,推动毕节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乌蒙山水焕新颜,“悬崖村”变成了“旅游村”,“空壳村”变成了“小康村”,“秃海雀”变成了“金银山”,可喜的变化每天都在乌蒙大地的乡村中发生着,乌蒙高原正在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化屋村:一江清水两岸绿 “悬崖村”变“旅游村”

    

    

    

    航拍化屋村

    

      乌蒙腹地,乌江源头,峡谷雄奇,碧水东流。坐落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宛如一幅展开的唯美画卷,前来自驾游、组团游的旅客络绎不绝。

    

      化屋村是苗族聚居村落,苗语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时间回到1988年,化屋村的人们如果要出村,必须攀爬村后的悬崖“手扒岩”,物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受群山阻隔,衣食住行全靠自给自足,当时村里人均年收入214元,人均年粮食产量才171公斤。”化屋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香连告诉记者,直到那条路修通后,原本闭塞的小山村才开始变的热闹起来,曾经阻碍村民通行的峭壁和江水也变成了游客眼中的俏丽景色。

    

      要想富,先修路。杨香连口中的“那条路”,是民建中央对口帮扶黔西的第一项帮扶举措。2004年,民建中央将化屋村定为扶贫帮扶示范点后,发挥渠道畅通、联系面广、资源富集等优势,帮助化屋解难题、定思路、谋发展,多方协调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倾斜。2007年,新仁苗族乡到化屋村的道路正式修通。

    

      “从‘手扒岩’出行到吃上‘旅游饭’,一切都离不开这条路。”杨香连说,如今,化屋苗寨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借力生态环境,做足山水文章,变成了一方旅游胜地,还发展起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苗绣、蜡染等产业。

    

    

    

    杨正丽开办的民宿房间。石小杰 摄

    

      2021年,村民杨正丽趁着化屋村依托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和丈夫在自家开办起农家乐,经过多年努力,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我家的位置不错,推开窗就能看到乌江源百里画廊和鸭池河大桥。”杨正丽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12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每天都有预定房间的电话。

    

      沿着盘山道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车而行,不一会儿便能抵达化屋村的苗绣车间。车间里,身着苗族服饰的村民杨文丽正面对手机镜头,介绍一套色彩鲜艳、花纹稠密的苗绣服饰。

    

    

    

    图右为杨文丽

    

      直播休息间隙谈起村里变化,杨文丽感慨万千:“化屋村苗绣车间自2019年11月创立后,从最初只有10名员工、5台刺绣机,到现在拥有固定上班的‘绣娘’22名,苗绣产业越发壮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为了给游客更高质量的体验,化屋村还升级改造通信网络,建成休闲游览沿江步道和休闲露营基地等。如今,化屋村旅游热度持续走高,实现了从“悬崖村”到“旅游村”的蝶变。

    

      真情牵手,真心相助。像化屋村这样得到帮扶后实现蝶变的故事在毕节还有很多。10多年来,民建中央通过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和“同心改善民生”等工程,先后帮助黔西市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学校15所,新建改造卫生室44个,培训转移各类人才14000多人次,修建“同心水窖”2500多口。

    

      此外,民建中央联合民建东部10省市地方组织、贵州省委会、重庆市委会、宁波市委会等,以“1+10+N”的机制,在产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持续帮扶黔西,助力黔西乡村振兴。

    

      双堰社区:“乌蒙玄凤”飞出大山 “空壳村”变“小康村”

    

    

    

    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

    

      夏日里,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青山绿水间,一栋栋现代化的标准鸡舍掩映林间,鸡叫声此起彼伏。桃树下,一只只带有“NFC脚环”的“乌蒙玄凤”毛色鲜艳、体态匀称,正悠闲地觅食。

    

      “用NFC系统扫一下鸡的脚环,可以看到鸡的日龄,也就是它开始的养殖时间、活动轨迹、睡眠状态及饮食等情况。”双堰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邓华告诉记者,这些“乌蒙玄凤”销路一路走红,已经“飞”出大山,走向“沪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餐桌。

    

      近年来,七星关区朱昌镇借助东西部协助及致公党中央帮扶机遇,打造了占地200亩的智慧养殖基地,发展“乌蒙玄凤”乌鸡养殖,用科技赋能生态养殖,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特色产业发展中,将优质乌鸡送上更多人的餐桌。

    

      “每只鸡养足日龄送到消费者面前时,顾客都可以当即'扫码'验证每只鸡的生长和健康情况。”负责智慧养殖基地软件服务的工作人员向丽丽告诉记者。

    

      通过“NFC脚环”这张鸡的“身份证”,智慧养殖基地有效链接了客户,通过预定,实现产销一体化,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信任度,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销量也大大提高。此外,致公党各级组织积极帮扶,捐赠了视频监控设备、NFC土鸡跟踪监测脚环,太阳能路灯、辣椒苗等,也助力基地不断壮大。

    

    

    

    “乌蒙玄凤”乌鸡

    

      为销售好“乌蒙玄凤”,致公党中央还与广州市天河区合作开发了“乌蒙玄凤”小程序,打造了全程可视化养殖和销售系统,并积极推动致公党的党员企业及广州市企业与基地达成销售协议。此外,贫困户还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参与进来,实现多渠道增收。

    

      除了发展养殖跑山鸡,双堰社区还利用当地土地资源,陆续发展蔬菜、果树等,丰富当地产业。双堰社区从最初的产业“空壳村”转变为年收入突破百万元的“小康村”,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发展产业是变输血为造血、更具可持续性的致富方式。近年来,在帮扶工作中,致公党中央明确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激活群众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朱昌镇农业发展特点,致公党中央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帮助搞基地试验、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转变经营土地的观念,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加快了朱昌镇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秃海雀”变“金银山”

    

    

    

    航拍海雀村一隅

    

      “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过去被人‘看不起’到现在被夸‘了不起’,海雀人告别了绝对贫困,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正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眼望万亩林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海雀”在彝语中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海雀所在的赫章县,是“夜郎故里、贵州屋脊”。“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曾几何时,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被称作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也正是这个穷得出了名的海雀,开启了毕节试验区的建设。

    

      为改善生态环境,30多年前,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带着海雀村民在万亩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探索提出了“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生态发展模式。

    

      如今,海雀已是满山苍翠,引人入胜。松林似海,一眼望不到边;串户水泥路干净整洁、蜿蜒盘旋;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高低错落、鳞次栉比。

    

    

    

    航拍海雀村一隅

    

      “收成少,吃不饱,小时候的日子不好过呀。”见证海雀村生态和发展之变的文均福坦言,海雀之变,离不开海雀人的艰苦奋斗,更得益于中央统战部和台盟中央长期以来的倾力帮扶。

    

      中央统战部和台盟中央帮扶赫章县期间,捐资捐物为海雀村修建学校、卫生室、公共浴室、文化休闲娱乐广场,改造房屋,不断帮助海雀村完善基础设施,贫穷的海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7%以上,当地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逐步增加的“含绿量”也正转变为“含金量”。2022年4月29日,贵州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村。林业碳票涉及面积7346.5亩,监测期减排量超过3万吨。同年12月,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全省第一笔碳票交易,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总价为14.41万元。

    

      “这笔钱存入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账户,由合作社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入股协议召开村民大会,决定资金的使用分配。”文均福说。生态环境改善后,海雀村依托优势发展产业,引进公司种植天麻、魔芋、食用菌等,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30多年的时间,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变成户户小康,海雀之变已经成为毕节告别千年贫困迈步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山乡“蝶变”:在希望的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今天的毕节,“悬崖村”变“旅游村”,“空壳村”变“小康村”,“秃海雀”变“金银山”的故事每天都在乌蒙大地上上演。35年来,统一战线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不断完善长效支持机制,不断丰富多党合作基层实践,为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民革中央举办助力贵州产业招商活动,探索“7+1+1+N”帮扶毕节机制,促成一批优强企业落地纳雍县,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到民盟中央积极协调推动下,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派驻研究生团队与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共建“科技小院”,采取蹲点帮扶的方式,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

    

      从民建中央在毕节召开“中国(黔西)非公经济前沿圆桌会议”,促成上海蕙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与毕节相关县(区)签订合作协议,签约投资65.5亿元;到民进中央帮助联引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与金沙县合作,采取“教研+实验+示范+推广”方法,创新办学模式,培养了具有“造血功能”的本土教育教学专家队伍。

    

      从农工党中央在大方县实施“同心助医工程”,帮助完善大方县山区紧急救援体系,有效盘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到致公党中央在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打造了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实现林下生态养殖和数字智慧养殖有机结合,推动乌骨鸡养殖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从九三学社中央开展“亮康行动”和“同心康福”脑瘫患者免费救治活动,免费为毕节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协调投入资金对家庭特困脑瘫患者和残疾人进行全免费救治;到台盟中央发动全体盟员为赫章捐款,援建了“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为民主党派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探索新经验。

    

      2023年,全国工商联在织金召开助推毕节高质量发展做好织金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发动18家企业(基金会)捐赠帮扶资金1860万元,20家企业达成项目投资签约资金60.51亿元,48家企业与24个乡(镇、街道)50个村(社区)签订“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协议。

    

      在统一战线的倾力帮扶下,毕节各县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振兴加速推进。

    

      毕节的乡村在希望的土地上正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一个个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村庄正在乌蒙大山不断崛起。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编辑:唐炜妮】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