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发布

[焦点] 时间:2024-03-29 05:48: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3次

原标题:2022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发布

新海南客户端、年宇难题南海网、航领南国都市报11月21日消息(记者 潘頔 周静泊)11月21日,域科在海口举行的学问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宇航学会发布2022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题和“宇宙物理动力学效应及‘动力获取’”等十大问题难题入选。技术

发布现场。发布记者 潘頔 摄

开幕式上,年宇难题航天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航领发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域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在发布仪式上表示,学问当前正值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题和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对世界战略格局,发布包括航天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年宇难题随着航天技术日渐成熟,应用需求愈发迫切,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动全球航天发展。

据了解,这也第三年来连续发布宇航领域问题难题,均得到了航天各单位、院士专家、型号两总,以及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作为宇航领域广泛联系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中国宇航学会将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和发布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2022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具体是——

1、宇宙物理动力学效应及“动力获取”问题

宇宙中存在着极高密度能量转化动能的物理效应。由于观测手段的缺失,其动能释放机理尚不明确。设法探测并提取该效应的特征物理量,明晰“高能态-动力”的物理转化过程,是解决“空间动力获取”难题的关键,对推动空间动力技术颠覆性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2、太阳系外宜居行星与生命标记及其搜寻、证认方法

太阳系外宜居行星与生命标记及其搜寻、证认方法,是回答“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地球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抓手,对理解行星形成与演化、行星宜居性等前沿问题具有关键意义,也是空间望远镜系统发展与工程实施的主要动力之一,有望引领地外生命探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一系列科学发现。

3、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

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是实现全球快速运输、地面与轨道间运输的运载器总称。通过解决航班化系统技术难题,可显著降低发射费用,实现安全、快速、机动、环保地进出空间,这将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意义。

4、近地小行星快速监测预警与防御技术

近地小行星快速监测预警与防御技术是通过构建天地协同监测网络,发展在轨处置技术,扩大轨道编目比例,降低漏警率,提高预警精度,形成主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突破将促进近地小行星监测与防御体系建立,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5、面向地外生存的人工光合成材料制备及应用

面向载人深空探索和人类长期地外生存面临的基本物质与能量需求,亟待创新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形成基于地外星体资源的人工光合成材料及其原位制备适用技术,发展地外特殊环境下人工光合成消除二氧化碳、制取氧气和有机燃料的成套设备与技术,有力支撑载人航天发展。

6、远距离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远距离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利用微波/激光对能量进行远距离低损耗发、控、传、收技术。该技术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唯一的输能技术,也实现了信息传输从有线到无线的跨度。该技术在未来可持续能源领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7、利用月壤资源实现月面原位建造

在月球上建立安全持久的月球基地是人类开展探索与开发活动的基础。由于地月空间运输成本高昂,大量建筑材料难以从地球获取。因此,如何利用月壤资源开展月面原位建造成为月球基地建设和运营的关键难题。面对特殊月壤材料、极端月面环境,月面建造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8、跨域飞行器的强适应控制技术

高速飞行器跨域飞行带来精确建模与智能控制等研究难题,颠覆性的强适应控制技术是实现强干扰和模型不确定等条件下稳定飞行的重要途径,该方向的研究将为未来先进航天飞行器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牵引。

9、基于天地学习泛化的空间星群智能自主协同作业技术

基于天地学习泛化的空间星群智能自主协同作业技术面向新一代航天器应用,具备感知、学习、推理、认知、执行、演化等类人行为属性。该技术突破自主协同完成复杂任务、在经验中学习利用数据提升系统性能、天地学习迁移泛化等关键技术,解决航天器在轨资源受限等问题,促进星群航天器的整体效能最大化。

10、地球高空大气流场演变规律的高精度预测技术

高空风是大气流场复杂运动的产物,是由许多在时空上随机变化的中小尺寸扰动叠加在大尺度较规则气流之上而形成的一种三维分布矢量场。高层大气运动对航天发射安全影响显著但又难以施加人工干预,加深高空风场运动演变规律的认识并提高预报能力,对于气象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航天工程研制均具有重要促进与支撑作用。

>>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落地运行

11月21日,中国航天大会在海口隆重开幕。大会期间,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是继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之后,文昌国际航天城又一重大科技创新机构投入运行,将作为我国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的重要支撑平台,承担“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的相关业务工作。

研究中心由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举办,是在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建设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以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对地观测国际合作网络中心节点,支持政府间对地观测领域合作协定的履约工作,促进民商遥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支撑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交流推广,持续深化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重大项目合作落户海南。

研究中心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与服务平台,已启动遥感卫星国际数据服务系统、遥感技术推广系统、合作交流展示系统、科普教育培训系统、网络安全监管系统、金砖遥感卫星星座管理系统等建设工作。研究中心将充分利用海南信息网络优势,协调航天海外地面站网和数据资源,打造卫星遥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重要渠道,实现北京主节点、海南节点与海外节点的互联互通。

目前已开展卫星数据国际光纤直接传输试点工作,实现了海南卫星数据出口业务零突破。作为“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的业务支撑机构,研究中心协助推动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建设、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推广。

海南作为金砖星座2022年重点观测示范区,已组织开展碳源碳汇、黑臭水体、火烧迹地、大气污染监测、农业生产评估等方面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利用金砖国家遥感卫星与地面接收站协同组网观测,可以减少各国卫星和地面站建设投入,大幅提升卫星成像能力和观测效率,形成“增值”效应,更好服务全球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保护等监测需求,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点园区,文昌国际航天城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融合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在文昌落地,同时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作为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的首批应用试点单位,将助力海南进一步聚集国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壮大卫星应用产业,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深化航天国际合作,扩大海南航天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文昌国际航天城将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和文昌航天发射场主场优势,建设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潘頔 周静泊)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