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汕头小公园,原来还有这些“古”!

[综合] 时间:2024-04-19 19:30: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9次

原标题:【特区40年】汕头小公园,古原来还有这些“古”!特区

10月13日,年汕汕头小公园再次成为潮汕人民谈论的公园热点。

一个小公园,原还一部汕头史。古作为汕头开埠区的特区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年汕潮籍侨胞的公园集体记忆。那么,原还汕头小公园有哪些“古”,古又经历了什么样的特区历史变迁呢?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年汕因为它有完整的公园生命历史。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原还是20世纪早期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华侨参与现代城市建设的集中样板。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建筑样式中西合璧,并有百货大楼、邮局、学校等现代公用建筑配建其中,领粤东一时之盛。

独具一格且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更有很多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如同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小公园亭先后经历三次修建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又称小公园亭,坐落在汕头开埠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占据了汕头开埠区小公园街区的中心位置,是上世纪30年代初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三莅汕头而建的纪念亭。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是几代潮汕人的集体记忆,也是旧汕头埠繁华的见证。事实上,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经历了三次“修建”,背后既有潮商的商战故事,也有后来潮商的故土之情。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初,香港大新公司欲在此开展贸易活动,南生公司及周围商号的之后表示愿意捐款修建孙中山纪念亭,以此“逼退”大新公司。1934年12月,中山纪念亭落成,成为第一代小公园亭。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小公园亭遭受毁坏,变成一片空地。直到1997年,时任汕头市鮀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郑良奇出资出力,参照资料重建起小公园亭。

作为汕头开埠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集体记忆。小公园不单是市民休闲纳凉、外地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海外游子寄托思乡情感的地方。

如今,人们看到的小公园亭,则是在2016年再次修缮修复,项目由专门从事古建筑木结构传承的汕头市大宇木业有限公司捐建。

据悉,小公园亭的重修基本重现了第一代的古老工艺,重建使用最好的千年不腐柚木,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修复,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构筑纪念亭的主体,整个搭建过程不用一颗钉子。栏杆、琉璃屋脊、亭盖等细节也都“修旧如旧”,步级、扶栏、地面等采用花岗岩。

此次修复完全还原1934年小公园亭始建时的尺寸和工艺,尤其是木结构部分,使用的是有着“千年不腐”之誉的缅甸柚木。整个施工按照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这些全木结构的构件,加工完后就开始安装,还原超过90%。

随着小公园街区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完工,越来越多海内外潮人、游客慕名而至。小公园亭周边,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带着家人重游故地,有的赞叹亭内木结构的精巧,驻足拍照留念。

修复后的小公园街区。(摄影:杨立轩 余丹)

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骑楼街道

条条道路通码头,既是终点,又是奔向海洋的起点。小公园放射状的路网格局,正象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点。

事实上,小公园街区正是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规模远超广州的“上下九”等地。

骑楼建筑科学规划,它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网格。

在沈陆澄所著《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中可见,“这种以放射形设计而称道的严谨布局在国内城市中并不多见,是结合汕头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断推进而逐步演变改造而成的结果。”

如今,走在小公园一带,眼光常常会被那一座座美轮美奂的骑楼吸引。

原来,这可追溯至1921年,汕头设市后进入近代建设高峰期。彼时,汕头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之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

不可不说,小公园地区的兴建,侨资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资金投入的三分之二。那一时期,骑楼商业街和住宅、公用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建成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

在此期间,澄海陈黉利家族在汕头购买大量地皮,立即着手兴建新楼房,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400多座。

祖籍潮安荣发源家族,是近代新加坡颇有资财的华侨家族,他们也积极投资汕头房地产业,拥有几条街道的新楼房,其中,整条荣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新楼房,都是荣发源家族兴建的。

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这三个华侨家族和其他华侨于近代在汕头市兴建的大批楼房,对当时的汕头城市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指出,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这也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由于投资建造者长期生活在海外,直接受到异域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些华侨干脆依据从国外带回建筑图纸或明信片加以模仿和学习,建造出的骑楼和公共建筑往往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精华。

据悉,汕头近代骑楼建筑,根据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通过自我调适、理性选择、融汇创新三个阶段的建筑文化转型,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同时,骑楼建筑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

在建筑细部中,骑楼建筑更是发挥了潮汕工匠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尽极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

保育活化重焕小公园活力

长期以来,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系的精神家园,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如今,经过保育活化,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度成为汕头的热门“打卡地”,聚集了汕头海关钟楼、南生百货大楼、汕头邮电总局大楼、老妈宫及戏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山公园等景观。

时间拨回至2017年。彼时,汕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市政府提请的议案,同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并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也就是俗称的“三环三线”修缮工作。

据悉,此次修缮的范围,包括国平路、升平路、民族路、旧公园前路、同平路、五福路、商平路、海平路、永泰路、安平路、外马路、居平路、至平路这些原先汕头小公园这一“百载商埠”的交通要道,分为三个标段,在西堤路四栋试点修缮骑楼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与原有的工艺技术进行修缮。

由于工程由具有古建筑修复资质的公司承建,因此在建筑工艺上有较好的保障,比如颇受市民及游客所关注的外部灰塑装饰。

据施工方介绍,骑楼的灰塑历经将近百年岁月洗礼,大多数已经风化甚至脱落,为了做到修旧如旧,在此次修缮中,雕刻师傅们根据原先留存的图案框架,推测出原先的图案,进行手工描绘。这些骑楼建筑的细节,均按原先勘察的历史风貌为准进行修缮。

修复后的百货大楼。(摄影:杨立轩 余丹)

值得一提的是,百货大楼这一与中山纪念亭同属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地标的建筑也在2017年完成修缮,整栋大楼的主体色调为黄色,三、四层的小阳台被粉刷成深绿色。

同样完成修缮的还有与百货大楼隔街相邻的老邮电大楼。此外,多家博物馆也已经向市民游客开放,包括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

随着保育修缮的逐步完成,金平区也将开埠区的“活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8年5月,汕头市委印发《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小公园打造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集中展示全市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门类、最具活力的潮汕民间技艺及其最具代表性人才优秀成果”。

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这些工作室由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师所设立,将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搭建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乃至整个小公园的保育活化,展示潮汕文化艺术的丰硕成就和深厚底蕴。

与此同时,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继续发掘历史资源,借助秘密交通站、同文学堂、大埔会馆等地,打造红色文化与开埠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线路,让小公园开埠区成为革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锻炼和廉政教育的阵地。

此外,金平区还在中山纪念亭周边设置了金平区文明驿站,提供旅游指引、免费茶水供应、交通秩序疏导等志愿服务。

而在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汕头市2020年国庆中秋嘉年华系列活动陆续在小公园开埠区精彩上演,更是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嘉年华”。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

(蔡沚彦 杨立轩)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