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京郊红色第一丨京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焦点] 时间:2024-04-20 20:18: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88次

原标题:踏寻京郊红色第一丨京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白羊城村红色文化展厅

位于昌平区西北部流村镇的踏寻白羊城村,如今是京郊京郊一个民俗旅游专业村,是红色通往白羊沟自然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整个村庄群山环抱,第丨第支队伍植被茂密,人民春季满山遍野的抗日野花争奇斗艳,秋季果实累累一片丰收美景。武装而就是踏寻这样一个小山村,却在80多年前的京郊京郊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不久,诞生了京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国民抗日军(红蓝箍),红色为建立平西昌宛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第丨第支队伍

“我倾家荡产,人民跟着你们抗日了!抗日”

对于中国的武装老百姓来说,平平安安地过小日子是踏寻最大的愿望,然而在80多年前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这样的小愿望也难以实现。

汤万宁

1935年11月25日,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州宣布脱离中央政府,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昌平和北平以东21个县被划归其管辖范围,一时间各地土匪蜂拥而起。位于昌平县内的白羊城村土地贫瘠,经济凋敝,又遭土匪滋扰,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村民为了防范土匪、维护治安,共同商量成立了保卫团,推举本村村民汤万宁为团总。后来数次打击土匪、夺回被绑架的人质让汤万宁在白羊村一带颇有威望,人们尊称他为“汤七爷”。

1937年初,流亡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抗日义勇军成员高鹏(辽宁辽阳县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纪亭榭(黑龙江东宁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航空兵参谋长)等人,受“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影响,商量组织队伍,到北平郊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他们通过曾在昌平锡山瓦窑伪警察所当过所长的鲍旭堂,认识了白羊城保卫团团总汤万宁和他的儿子汤玉瑗。高鹏、纪亭榭等人向汤氏父子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父子二人共同组织抗日队伍。性格豪爽仗义的汤万宁深明抗日救国大义,当即表示:“我倾家荡产,跟着你们抗日了!”

7月20日,由高鹏、纪亭榭等人联络好的20多人分成两组,一组由高鹏带领混出西直门,到清华大学取出枪支,徒步奔向昌平白羊城村;另一组由东北大学学生宋鸣皋带领,乘坐火车至昌平南口下车,再徒步转向白羊城村。当晚,两路人马在白羊城村汤万宁家会齐。

1937年7月2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高鹏、汤万宁及其他20几人齐集在白羊城关帝庙前的空场上,正式宣布:成立抗日军,举行武装起义。

北平郊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就此诞生。

1937年8月8日开始的南口抗战,日军无法突破居庸关,企图从白羊沟突破长城防线,中日双方在白羊沟内发生了极其惨烈的战斗,就是在国民抗日军的坚强抵御下,日军未过长城一步。

奇袭“二监”孕育红蓝箍

到1937年8月,国民抗日军发展到70多人,但想要组织一场有效的抗击日军的部队,这样的队伍配置却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天,当地常给监狱送豆腐的回民小张向国民抗日军报告:“你们要搞枪,去第二监狱,那里有三挺机枪、三十几支步枪……”

这个消息对于国民抗日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高鹏、纪亭榭等人商量后,决定采取奇袭的办法,劫牢反狱、夺取枪支、释放犯人、壮大队伍。

监狱位于德胜门外不远,原本是个功德林庙,清朝末年被改建成监狱,民国初期成为北平第二监狱。当时那里关押着几百名犯人,其中包括几十名共产党员和政治犯。

8月22日傍晚,国民抗日军二十几人由回民小张带路直捣第二监狱。到了第二监狱门前,回民小张大喊:“洋二大爷来了,要察看监狱,快快开门!”连吼几声,看守便把大门打开,勇士们一拥而进,先缴了伪警察的枪械,又去监房放人。当晚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营救出在押党员群众500人,其中包括李大钊的侄子李海涛、河北省磁县农民暴动领导人唐洛寿等。后来这些人大多加入了国民抗日军。

奇袭第二监狱胜利后,爱国学生、贫苦农民以及流散的第二十九军、冀东保安队士兵踊跃投奔,国民抗日军队伍迅速壮大到1000多人,声威大震。但是,队伍中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作风各异,亟须整顿。为此,部队决定进行整军。汪之力起草了“全军约法”,作为治军的章程。

1937年9月5日,国民抗日军在三星庄村集合,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大会正式将队伍名称定为国民抗日军,并确定了军旗和袖标。军旗为红色,白色旗裤,上面写有“国民抗日军”五个大字;袖标为红蓝两色,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意思是:用战斗精神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大好河山。国民抗日军以年轻学生为主,因此又被称为“学生军”。

从此,“学生军”“红蓝箍”在平郊群众中闻名遐迩。

黑山扈一战威名大振

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天摩沟腹地,建有一处黑山扈战斗纪念园,园里有一座纪念浮雕和一组人物雕塑,内容所展现的就是80多年前那场发生在黑山扈的激战。

国民抗日军得知位于百望山黑山扈的法国天主教圣母会教堂内藏有枪支弹药。为筹集武器、打击日寇,1937年9月8日拂晓,抗日军进入了黑山扈地区。接到传教士报信的日军立即派出部队,准备围剿。

起初,日军以为是小股散兵游勇,只派出一支小部队,分乘两辆军车前去“扫荡”,结果受到抗日军的阻击,日军紧急撤退。

当天下午,日军重新集结力量,分别占据黑山扈南边的几个山头,再次向抗日军发起攻击。但队中作战经验丰富的原二十九军和冀东保安队老兵带领着抗日军猛烈还击,日军只能退守山头与我军对峙,不敢贸然进攻。

与此同时,游击队二总队五大队队长杜雄飞(此次战斗中牺牲)带领两个中队,迂回到敌侧翼,从山脚绕行包抄敌后路,日军越打越被动。此时,日军4架飞机从北平方向向黑山扈飞来,敌机低空盘旋向我军阵地扫射。原二十九军副连长、时任游击队排长的苏家顺,看到敌机高度低到可看见飞行员,便举起轻机枪向敌机射击,周围游击队员也纷纷拿起步枪射击,其中1架敌机坠毁在清河附近的农田里。随后,日军开始不断增兵。为避免不必要损失,游击队主力迅速撤离战场,转移到大觉寺、北安河和七王坟一带。

黑山扈一战,歼敌60余人,击落敌机1架,在抗战初期由一支年轻的队伍缔造的战果实属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抗日军第一次对日寇较大规模的打击。

战斗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开,远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时报》对黑山扈战斗进行了报道,盛赞平西抗日游击队“义声所播,民气大振”,是“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黑山扈战斗后,国民抗日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一度扩大到3000余人,并于1937年12月25日在河北阜平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之后继续在平西一带坚持战斗,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北平人民的抗日热忱,为创建平西昌宛革命根据地和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来源:北京美丽乡村公众号  白羊城村驻村干部赵浩森对本文亦有贡献)

(解雯)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