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化解百年“世仇”

[知识] 时间:2024-04-19 22:51: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93次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的个违陈氏宗祠 。(南方周末记者韩谦 / 图)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的陈氏宗祠 。(南方周末记者韩谦 / 图)

  这听上去像是决定古老的传说。

  村落间有“互不通婚”的化解祖训,当有年轻人想盟结良缘时,世仇开明的个违家长们不得不想出一些“花招”:有人把女儿过继给另一村的亲戚后再出嫁;也有人给女儿在酒店定下一个房间,新郎从酒店门口接亲。背祖百年

  “棒打鸳鸯”的决定故事仍在上演:有相恋的情侣被长辈拆散,男方在20岁时便相亲结婚,化解以断念想;也有人因年轻时被家人阻拦,世仇年近40岁仍然未婚。个违

  这些都是背祖百年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十四寨(14个自然村)杨、决定黄、化解郭、邱4个有“世仇”的宗族间。

  不过,从2023年10月1日起,所有的故事都已成过去。当天上午9点半,一场以“睦邻友好”为主题的和解仪式在4个宗族的祠堂同时开始。

  “解除旧约,缔结婚姻。祈祖笑允,四姓俱兴。”在司仪诵念的祝文声中,百年“世仇”化解。

  一对原本被视为“数典忘祖”的新人,也成了摆脱陋习的典型。他们来自十四寨中两个有“世仇”的村寨,在2023年9月中旬订婚,双方父母当时都没敢告诉邻里,和解仪式结束后,他们公开了喜讯,村民的态度有了“180度转弯”。

  一场推翻百年祖训的仪式能在此时发生,是自上而下形成合力的结果。从揭阳市委巡察组到榕城区仙桥街道办事处,再到村委会、村中负责掌管祭祀事务的“老人头”,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9年前的失败

  2023年11月末的揭阳,气温二十多度,人字拖、短袖还是出行标配。路旁的榕树和秋枫伸展着粗壮的枝条,地面散落着紫荆花玫红色的花瓣。

  揭阳市中心被榕江北河与榕江南河分割、环绕,形成一片葫芦状的冲积平原。榕江南河以南是仙桥街道辖区。化解不通婚规定的十四寨,分属4个行政村。

  此次“睦邻友好”活动中,杨氏是人口最多的宗族,有一万多人,涉及7个寨,其中6个属于槎桥村。除了杨氏,十四寨中有“世仇”的还包括3个宗族:黄氏、邱氏与郭氏。各寨间矛盾因何而起已不可考。

  2023年11月28日,一位参与编写杨氏年谱的老人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老一辈的讲述中,矛盾的产生与百年前的农耕有关。各村耕地接壤,免不了发生摩擦,譬如,某个村村民饲养的家禽在田间越界,吃了邻村村民种植的作物。事情不大,但由此引发的矛盾愈来愈深,直至发展成宗族间的械斗,有人甚至丧了性命。冲突严重的年份,村寨间相邻的农田都没人敢耕种,担心单独行动时被人报复。于是,先祖们在祠堂发下毒誓,后人不再与有冲突的宗族通婚。

  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一代代人自小就被长辈灌输这一理念:两个村有“世仇”,村民之间可以正常做生意、交朋友,只不过如果青年人与“仇人的后代”结婚,那是绝对的禁忌。

  如果有人违背祖训,此后一旦家中发生变故,总会受到闲言碎语的指责——那一定是受到了祖先惩罚。

  要化解延续百年的“世仇”,卸下族人的思想包袱,没那么容易。

  9年前,时任槎桥村党支部书记杨继波就有过尝试,但以失败告终。

  2014年3月,杨继波担任槎桥村支书不到一个月,就受揭西县杨氏宗亲邀请,带着村“两委”干部参加了揭西县3个宗族的和解仪式。

  新官上任,当然想做出些成绩。槎桥与邻村美西、美东的黄氏宗族有不通婚的祖训,化解两个宗族的矛盾,不失为一个抓手。回村后,杨继波找到时任美西村支书黄潮明。两人商量后,决心促成此事。

  进度最终卡在杨氏宗祠理事会会长杨东河那里。宗祠理事会会长,在潮汕地区俗称“老人头”,主管村中祭祀大事,是宗族里的“意见领袖”。

  杨东河认为,和解自然是好事。只不过杨氏宗族的内部矛盾还没解决,去解决外部的事,没有必要。

  当时,杨氏内部各寨间存在矛盾,其中一个过节,发生在杨继波所在的斗门自然村同杨东河所处的东光自然村间。

  “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盛大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人们把“老爷”从庙中请出,在村中巡游。斗门与东光接壤,斗门村“营老爷”,需经过东光的一条道,遇到东光村村民阻挠。此后,有东光的老人出殡,要经过斗门的路,也被阻止。这之后,斗门村的老人便不再参与杨东河召集的活动。

  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也被视为杨氏与黄氏和解的障碍。比如,该由哪方先提出?在村民眼里,主动提出的那一方,总被认为处于弱势。

  “那时候没气氛,也没力量,加上又有别的任务,结果不了了之。”杨继波说,经历了一次失败,他意识到,推动两村和解,“不是你说要办就有办法,得大家都要办才能成。”

2023年10月1日,和解仪式开始,老人们在先祖前祭拜,破除“祖训”(受访者供图 / 图)

2023年10月1日,和解仪式开始,老人们在先祖前祭拜,破除“祖训”(受访者供图 / 图)

  “铺台阶”与“造舆论”

  9年后,一次巡察带来了化解“世仇”的契机。

  2023年7月初,揭阳市委第三巡察组、榕城区委第三巡察组进驻仙桥街道,开展美丽圩镇创建专项巡察。

  在一场会议上,有巡察组成员了解到,杨氏与黄氏间有“互不通婚”的规定。如果能化解这一“世仇”,既符合巡察工作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目的,又契合了揭阳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巡察组决定支持推动此事。

  这之前,杨贵彬就在街道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过这个问题。他是槎桥人,任揭阳市慢性病防治院副院长,2021年到仙桥街道挂职,担任驻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

  自到街道,杨贵彬就琢磨着如何推动化解“世仇”。这次,有了市委巡察组的加持,在他看来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巡察组的名头“能给我们‘借力’,调动干部们的积极性”。

  化解工作就此被推上日程。

  到仙桥街道挂职前,杨贵彬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让谁来具体推动这件事?他想到了老书记杨继波。

  2021年卸任槎桥村支书后,杨继波转岗仙桥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他担任过十多年仙桥街道文化站站长,是《仙桥志》执行主编,熟悉各村历史和祭拜礼节,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街道牵头,又有巡察组支持,杨继波这回有了底气。但老问题还摆在那里:怎么得到“老人头”支持?

  9年前的失败经历,让杨继波多了点担心——要是他自己出面说和,如果一开始被回绝,就没了退路。

  杨继波决定改变策略,先打“亲情牌”,让杨东河的侄子杨少育“打头阵”,他还是榕城区人大代表。

  2023年7月19日下午,杨继波找到杨少育。二人商量好了“话术”:让杨东河转变视角,先把内部恩怨放在一边,应对外边的事儿。就像一家人之间总会有些摩擦,但也得同外界接触,说不定,与黄氏的“世仇”化解,也能推动自家矛盾调和。

  当晚,杨继波就收到杨少育的回复,他已经同叔父聊过,觉得事情能有“七八成把握”。

  被侄子说服后,杨东河决定召开一场杨氏宗祠理事会,听听各寨代表们的意见——各寨有各自独立的宗祠供奉自己的先祖,也会成立宗祠理事会和“老人头”。

  不过,没几天,杨东河就开始打退堂鼓。他召集7个寨开理事会,有3个寨的“老人头”没到场。连开会都聚不齐人,还怎么商量?

  这时候,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出马了。

  2023年8月2日,仙桥街道开了场会,成立“睦邻友好”活动专项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杨贵彬与3名街道办副主任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继波任主任,十四寨涉及的4个行政村村支书被列为副主任。

  街道办分管宗教、文化工作的副主任杨永涛,还负责解决通过12345热线反映问题的村民投诉,是化解乡村矛盾的熟手。在他看来,政府是化解“世仇”的“中介”,要给宗祠里的老人们“铺好台阶”,让他们走到一起。

  一个办法是,“开大会前先开小会”。杨继波同杨永涛等人一道,开始逐个拜访杨氏宗族各自然村的“老人头”。

  最棘手的东洋村,是杨氏七寨中唯一一个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槎桥的村落。东洋的宗祠理事会会长有次参加宗祠活动时,杨东河与槎桥村村支书挨桌敬酒,不小心遗漏了他所在的那桌。现场,这位会长愤而离席,就此“结下了梁子”。

  在杨继波看来,这是“说小也小,说大很大”的事,在农村,牵涉颜面与尊严。

  最终,杨继波分4步解决这件事:先向槎桥村干部打听矛盾的根源;再找这位“老人头”的朋友做说客;等沟通得差不多,杨继波和杨永涛登门拜访,以表对他的尊重;最后,组了个饭局,槎桥村书记到场,补敬他一杯酒,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与此同时,杨继波9年前的“老搭档”,现任美西村村支书黄潮明也开始在村中宣传,通知村委会干部、乡贤、企业主,听取各方的看法。黄潮明称此做法是:做事前,先得“造舆论”。

  “舆论”起来后,与杨、黄两个宗族亦有不通婚祖训的郭氏和邱氏,主动申请,也要参与和解。由此,这一活动扩大至十四寨。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从2023年7月中旬开始,有关和解的消息在坊间一直是“传言”。

  直到9月1日,“老人头”们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有了八成把握,一份由杨继波主笔、落款为“仙桥街道睦邻友好领导协调工作小组”的倡议书才被分发到各村村民手中。其中写着,“族中未婚青年男女,要有大无畏精神,大胆勇敢点亮爱情心灯,合法寻找另一半”。

  和解仪式举办时间提前确定在10月1日。选这个日子,也有讲究。在村里,办祭祀仪式总得求个黄道吉日。为了避免每个村算出不同的“好日子”,节外生枝,活动领导小组把仪式举行时间定在国庆节当天,这是个各方都没有争议的日子。

  消息传开,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村民们发布的视频,预告即将到来的仪式。有记者刷到视频,早早联系采访。

  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氛围在村民中散播开来。

  气氛有了,可谁来办事?9月初,槎桥村现任支书杨燕填在村里连开两次会议,结果并不乐观。有村干部觉得,这是祠堂的事,村干部为什么要插手?也有不少人还在观望:这事到底能不能成?会不会同过去一样,像阵风,来得快,散得也快?

  9月6日,杨贵彬、杨永涛、杨继波等人代表街道,第一次到槎桥村委会,同村干部开会。现场氛围凝重,三人都是本村人,说了不少“狠话”。

  杨永涛在发言里提到,如果这次办不成,“我们都是历史罪人”,“街道下这么大力气做的事都没成,下次谁还敢来办?”

  杨继波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发言的要点:“输人勿输阵”“树欲皮,人欲脸”,他解释,在会上得“敲敲他们的脑袋”,“说别的村子都干得怎么样,我们没有干好,那就丢脸”。

  “有些事,让村支书去办,不好做”,在杨永涛看来,街道一级的领导出面,“意义是不一样的”。有了“党政牵头”,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被推动起来。

  风气一旦形成,杨贵彬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原本心中有疙瘩、觉得推动此事会让自己受诅咒的老人,也主动参与进来。甚至出现了争抢去其他宗族互访的名额 ,“就像外交使节一样,多有面子”。

  和解仪式定下了一些原则:不设宴席,不请大戏,强调平等,“大村照顾小村”,祭拜流程、服饰、伴手礼等各村均保持一致。

  细节在会议上被反复讨论。例如,按照潮汕习俗,祭拜祖先时,六七十岁的人,着短款唐装。年纪更大的,则穿长衫。但对具体年龄界限划定,各寨都有不同的规矩。考虑到不好统一,且唐装和长衫代表着不平等的关系。街道规定,所有参加仪式的老人统一着唐装。

  有八十多岁的长者向村干部“抗议”:以自己的年纪,还是应当穿长衫参加仪式。村干部回绝得强硬:街道就是这么规定的,所有老人均穿唐装。到时穿长衫者,会被请出会场。

  正式仪式到来前几日,各村进行互访时,有的代表开着上百万的豪车出行。担心各宗族间产生攀比心理,街道规定,在正式仪式举行时,各宗族统一租下一辆丰田考斯特中巴车和一辆用来装匾额的货车。

  杨继波多次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但凡一个细节出现差错,都可能触发新的矛盾。

  2023年10月1日上午9时左右,4个宗族的代表各自从祠堂出发,前往有“世仇”的宗族。

  10分钟后,在槎桥村,一辆考斯特中巴车在大红色的充气彩虹门前停下。锣鼓声响起,12名身着暗红色唐装、胸口别着大红花的黄姓老人下车,踏上红地毯,步行前往200米外的杨氏宗祠。走在他们前面的,是抬着“睦邻友好”牌匾的4名青壮年。随队的村干部拎着一个红色袋子,里头装着伴手礼:8个桔子,4包旺旺奶糖。穿着橙色polo衫的杨氏族人站在红地毯两侧,鼓掌欢迎。郭氏、邱氏的队伍也陆续抵达。

  上午9点半,鞭炮声同时在4个宗祠外响起,仪式开始。族中长者在先祖排位前跪下,同旧时代的守则告别。

  这时候,仙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在街道大楼“坐镇”,副书记们在祠堂里镇场。杨继波、杨永涛等人则是机动组人员,他们提前预想了不少突发状况:预防有人中暑,在祠堂内配备了冷风机,担心有老人突发疾病,提前安排医护人员待命,还准备了常用药物。

  还有些小事需要时刻防备。比如,万一有人扔烟头烫坏了红地毯,说不定又会被视作不祥的征兆。

2023年11月28日,杨氏宗祠内摆放着曾有“世仇”的村庄送来的牌匾。(南方周末记者韩谦 / 图)

2023年11月28日,杨氏宗祠内摆放着曾有“世仇”的村庄送来的牌匾。(南方周末记者韩谦 / 图)

  “共谋”

  仪式结束后,“广东揭阳4个世仇村和解”上了新闻热搜。这场仪式受到的关注是杨贵彬意想不到的。即便是过去一个多月后,还有3位“北京来的”记者到访。

  让杨贵彬困惑的是,几乎每位记者都会向他发问,为什么百年前的祖训,到现在还能被此地的人遵循?

  听到这样的问题,他总是无奈地一笑,“那是你们不了解潮汕文化”。他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似乎是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潮汕地区,有“千年亲戚,万年祖宗”的说法,“世仇村”也并不罕见。仅在仙桥街道,近年来已经举办了4次宗族间化解“世仇”的仪式。

  潮汕文化研究者、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温建钦在调研中发现,“世仇”和解的达成,其背后大都有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就是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构筑了和解的平台”。

  2023年10月2日,在揭阳下辖县级市普宁,富美村和庵埔村也化解了“世仇”。温建钦了解到,两村和解的契机,是普宁市委书记在下乡调研时,提到要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此外,两个村子两位乡贤的后代正在谈婚论嫁,便趁机促成此事。

  推动“世仇”化解,某种意义上是基层政府与宗族的“共谋”。在温建钦看来,对政府来说,乡风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要求;而对宗族来说,村中即便有人想推翻祖训,没有政府牵头,往往也难以达成。

  温建钦认为,在潮汕地区,地方主政者在基层治理中难免会遇到两股“独特”的力量:一是宗族的力量,二是民间信仰的力量。作为传统的延续,它们一时不会消失。对主政者来说,不能把它们当做“洪水猛兽”,而要从中吸收优秀的部分,引导这两股力量与政府治理融合,甚至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

  在仙桥街道,十四寨“世仇”化解后,一些变化正在发生。郭氏宗族聚集的西洋村,成了最早的受益方。

  内涝,是困扰西洋村十多年的难题。一条排水渠从西洋村向东流,途经曾与西洋有不通婚约定的两个村庄,分属黄、杨两个宗族。排水渠内积有一米多厚的淤泥,下游村庄的村民们在河道上搭起职工宿舍、茅房,野草在河道间疯长,岸边榕树的气根深深扎入淤泥。下游河道的堵塞造成上游的积水无法及时排走,即便下上一场中雨,西洋村中地势低洼的古寨,积水都能没过小腿。

  过去,西洋村村支书郭奕辉试图推动排水渠治理,不过,到了那两个“世仇”村,问题总没法协调。村干部答应得痛快,但给搭违建的村民做工作,则是一拖再拖。

  趁着谈和解计划 ,郭奕辉又向两个“世仇”村提出了治理水渠的想法。两村的村支书答应得很干脆,“以后都是亲戚,排水渠这么点小事,还有什么谈不成的?”这回,他们还派出村干部,专门跟进协调此事。

  排水渠疏通工程在9月中旬便提上日程。两个多月后,宿舍、茅房、杂草全都从河道里消失。2023年11月30日下午,郭奕辉来到排水渠边,一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七百多米的淤堵河段,尚有数十米未完成清淤工作。郭奕辉同岸边围观的村民们打了个招呼,神色得意,“总算把这事给办成了”。

  促成十四寨和解后,杨继波又有了新的差事。仙桥街道还有一个行政村村内4个自然村间也“互不通婚”。看到十四寨的经验后,村支书也想打破村里的旧习,邀请杨继波做参谋。经过沟通,和解仪式举行时间被预定在另一个大家公认的“好日子”:2024年1月1日,元旦。

  文|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