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好好活着,也好好告别

[知识] 时间:2024-04-24 20:36: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79次

原标题:《我是个殡告别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好好活着,葬师着也也好好告别

《我是心情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不太[美]托马斯·林奇 著,好好好活好好张宗子 译,个殡告别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葬师着也

“死者一无所求,心情只有生者营营不休。不太”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好好好活好好又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呢?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个殡告别作家托马斯·林奇著写的葬师着也散文集《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心情用他的不太独特经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另一种解读。好好好活好好该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

托马斯·林奇是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也是美国密歇根州小镇殡仪馆馆长,著有《酗酒、猫与赞美诗》《往来于故土之间》等多部作品。林奇一直在探寻文学和葬礼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相关的诗和散文发表在《大西洋》《格兰塔》《纽约时报》《巴黎评论》等刊物。《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是林奇的第一部散文集,1997年出版即得到广泛好评,获得美国图书奖等奖项,已被译为约十种文字。

《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由《生死如梦》《发明抽水马桶的人》《高尔夫墓场》等12篇相对独立的散文集结而成。作者林奇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以散文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殡葬人的日常工作及在二十余年时间里累积的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作者所记载的既有自己对个体事件的观察,更有一些情感性的体会。兼含殡葬师、诗人和作家的三重身份,于文字中坦率而真诚地让读者明白:作为一位敬业的殡葬业者,是如何尊重死者与其家属,是如何藉由照顾死者来服务生者。

林奇成长于“殡葬世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逝者送葬,每年要安葬大约200名逝者,迄今为止已累计超过6000人。从职业的角度,林奇把死亡分为为“干净的”和“乱糟糟的”,“干净”和“不干净”不仅意味着现场清理的简便与否,也往往暗示着死亡的自然和非自然,合乎情理和不合乎情理。《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是一本罕见优雅的书,充满强烈的激情,且不乏机智和人情味儿。阅读本书,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精彩试读】

《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译序(节选)

美国的公墓算得上一大景观。自小看惯中国乡间坟场的一片“荒草迷离,白杨萧萧”,或因古代诗文小说而留下散碎的“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的想象,乍见此种异域风情,顿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新建的大型公墓,由于都市地皮日益昂贵,不得不远迁郊野。而过去几百年来的旧墓,逐渐被居民区包围,甚至点缀在闹市一旁。生者与死者比邻而居,和睦相处。累累石碑毫无恐怖阴森气氛,车水马龙也不曾打扰泉下人漫长的安睡。只不过,旧墓毕竟是旧墓,逢年过节,少见亲人鲜花美酒的献祭,更不会有新起一丘,众人肃立寒风中,听牧师喃喃念诵经文的情景。

也因此,行路途中,常常会经过一大片墓地,或在车中匆匆一瞥,或不免驻足片刻。这些墓地无一例外地洁净整齐,不起坟,只立墓碑。一行行墓道笔直延伸,墓碑间碧草丛生。绝大多数墓碑两尺到一米高,简单朴素,镌刻着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加上一句两句怀念或祝愿之言,文字外的花边纹饰也不张扬。年深日久,碑石颜色渐深,质地渐粗,显出沉稳从容的苍老,和新墓碑的光滑亮丽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墓地总有几处令人瞩目的地方:一些坟墓中的贵族和高官。这些坟墓前矗立着高大精美的石雕像,多半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也有天使和古冠厚袍的教士。它们成为一个墓地画龙点睛的妙笔,使得整个墓园像一件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的艺术品,表达的是人类如何看待和对待死亡的主题。

浏览过这些大小和风格各异的墓地,你才能理解为何保罗•瓦雷里在其名作《海滨墓园》中由死亡开始的思索是那么淡定从容,甚至可以说,那么优美,那么轻灵。

瓦雷里眼里的墓园不过是惊鸿一瞥,就像电影《上帝创造了女人》中青春的碧姬•巴铎骑着自行车从海滨墓园边轻驰而过的倩影,对他而言,墓园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诗的一个题目,尽管他把这个题目写成了伟大的杰作。对于名气不大的美国诗人托马斯•林奇,墓园不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插曲,也不仅仅是一个诗题,那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他赖以为生的领域。对之进行思考,也许还只是茶余饭后的事。因为他是一个殡葬师。

殡葬师和诗人,一个奇怪的搭配。华莱士•史蒂文斯是职业银行家,曾经让我非常惊奇。相比之下,殡仪馆老板的林奇成为诗人,再顺理成章不过。林奇后来回忆说,他兄弟五人,三人开殡仪馆,两个姐妹也在殡仪馆工作,“好像我们是一座家庭农场,不过耕耘的不是普通的土地,而是情感的沃野。我们靠他人的死亡为生,正如医生靠疾病,律师靠罪案,神职人员靠人们对上帝的敬畏”。这是诗意呢,还是荒唐?不管怎么说,他人的死成就了林奇,包括他的生计,也包括他的文学。林奇引起文学界瞩目,批评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异乎寻常的职业,每篇评论文章都不忘提到这一点,事实上,这也确实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以至于成为他的散文集《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的卖点。

对此,林奇似乎感到啼笑皆非。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在关于我的书的评论中,人人都会提到我不寻常的职业,意思是说,对于一位殡葬师,写诗真是不坏的事。‘殡仪员诗人’或‘诗人殡葬师’成了我的标准称呼。黑体字标题想尽量抓住读者的眼球:《观察家》用的是‘尸丛文集’,《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用的是‘请到我的殡仪馆’,《华盛顿邮报》则说‘诗歌深入黄泉’。”但无论如何,《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让林奇狠狠火了一把,影响远远超过他自命为终生事业的诗歌。

托马斯•林奇1948年出生于底特律,他的家庭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父亲爱德华是镇上的殡仪馆老板。林奇读完大学即进入丧葬学校学习,1973年毕业,次年即接手家族在密歇根州小镇米尔福德的殡仪馆,从此开始了他“每年都要埋葬几百个镇上的乡亲”的殡仪员生涯,直到今天。

林奇1972年结婚,育有1女3子,1984年离婚。1991年,他续娶玛丽•塔塔。

在1970年,林奇第一次回到祖国爱尔兰,探望家乡的亲人,在那里读到并喜欢上爱尔兰大作家叶芝和乔伊斯。故乡之行彻底改变了林奇的生活,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学上的根。高祖父在西克莱尔的小屋依然完好,那是他当年结婚时得到的礼物,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林奇以后每年都要回爱尔兰一次,在祖居住上一段日子,和乡人交朋友,阅读、思考、写作。

林奇的主要创作是诗,迄今已出版3部诗集,即《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溜冰》(1987年)、《老雌猫及其他》(1994年)和《米尔福德的静谧生活》(1998年)。《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1997年出版即得到广泛好评,获得“中部地区非虚构作品奖”和“美国图书奖”,并进入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奖项“全国图书奖”的决赛。第二年春天,英美文学界评选过去一年出版的文学书籍,散文类中,大家一致推崇的,就是这本薄薄的、由12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结集的《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誉之为“一本前所未有的、新颖有力的作品”。《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已被译为约十种文字。

林奇始终保持着诗人和殡葬师的双重身份。作为诗人,他习惯观察和思考;作为殡葬师,他的观察与思考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死亡。从死亡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一切都有了不同的意义。死是一个太大的参照物,大到普通人几乎难以承受,因此,一方面它必然归结为诗和哲学,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容易的一方面,它必然归结为宗教。林奇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是他的第三重身份,三种身份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林奇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差不多可以推断得出来。在他心目中,所谓人生,其实是由三件大事构成的:出生、死亡,和介于生死之间的婚姻或爱情。没有婚姻就没有生命的诞生,就没有家庭;没有家庭,没有后代的哀悼和怀念,一个人的死就成了生命真正的结束,死者的一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一个人曾经的生活,正是在后人的记忆中才得到肯定和承认的。葬礼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对死者盖棺论定的仪式,坟墓则是永恒记忆的物质体现。从生到死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婚姻是这个循环的圆心,因为它,生死皆得连绵不断。

……

(张宗子,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旅美作家,现居纽约。著有《垂钓于时间之河》《不存在的贝克特》等。)(蔡娟)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