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我”以华发换青山 正文

“我”以华发换青山

[娱乐] 时间:2024-04-20 09:34: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1次

退休后的高建国在山上栽种小树。本报记者 李羽佳摄

当年栽下第一棵树时,华发换青高建国脚下的我山头,还是华发换青光秃秃的一片浑黄。而今,我这里已经变成了占地2.6万亩的华发换青生态林场。

高建国是我长武县红星林场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10年,华发换青退而不休,我依然坚持护林造林。华发换青他用50年的我坚守,参与和见证了一座座山包包由黄变绿的华发换青全过程。

光荣

“建国!我县里林场需要造林工人,华发换青村里推荐你去。我”

1970年6月的一天,长武县巨家镇强村,村干部给高建国家里带来好消息。

“我种过树,没问题。”从小在村里长大,没出过远门的高建国难掩兴奋,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1971年1月,20岁的高建国来到林场才发现,新生活并非想象那样。在林场芦子沟管护站废弃的土窑里,4个小伙儿挤在一张土炕上。山里的夜,静得让人有些害怕。想到家中兄妹5人热闹的场景,高建国有些后悔。

1200亩,从山下水沟到山坡上,全是一片荒地。顾不上整理自己的情绪,第二天天一亮,高建国就和大家扛起锄头进山了。

他们9点回到管护站,煮一点干活时顺带挖的野菜,热几个高粱馒头,吃饱饭,又返回林场,从头顶太阳干到太阳下山。

千山万壑,深沟陡坡。满眼都是黄土坡,种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高建国不敢想,只有硬着头皮使劲干。

春秋两季各40天的造林季里,高建国和林场工人每人每天栽种150棵树苗,一年下来每人就是1.2万棵。冬季剪枝除草、夏季挖沟建带,四季忙碌不停。

“挖小坑轻松,但为了保证成活率,树坑得挖1米见方、15厘米深。”几年下来,高建国和林场工人早已成为造林的行家里手。天旱不下雨,他们就用锄头在荒地上硬生生开掘,手上的血泡一个接一个。刺槐、枣枝扎破了手,当没事儿一样接着干。

虽然一大早要先花一个多小时,到沟里挑两趟当天吃的水,但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高,他们早把生活中的苦,融入种树的热情里。

“能听到秦腔了。”20世纪80年代,种树之余,听收音机成了高建国他们最大的乐趣。白天种树,晚上听戏,这样的节奏让他们感觉到一丝丝惬意。

1983年,村上实行包产到户,高建国家里分得10亩地。“回来跟我一起种地照顾娃吧。”高建国的妻子马秀莲说。

山头的绿虽然稀疏,但看着那些树,就仿佛看到希望,更何况远处还有一座座需要继续补绿的山。“我可以一边在林场,一边照顾家里。”高建国知道,这样的承诺难以兑现。

1985年初,高建国儿子的肺炎又犯了。每年这个季节,儿子都会生病,每次都是高建国的妻子在家照看着。但这一次,病情严重,得送去县城医院。

高建国的家离县城25公里,全是山路。马秀莲用架子车拉着儿子,下坡、过河、上坡,走了4个半小时,终于赶到县城医院。

冬季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因值班而晚到医院的高建国看着虚弱的儿子和爱人,愧疚不已,哽咽着说不出话。

“林场的值班表都是排好的,我得赶回去了。”待了一会儿,高建国从嘴里挤出这句话,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

“也算是万幸,儿子这次生病没留下后遗症。”事后,高建国对妻子说,工作中他总想冲在前,但对家里却经常缺位,他打心眼里感谢家人对他的支持。

日复一日,山头披上点点绿装。高建国植树的足迹印刻在林场桐树塬、董兴、宇家山、杜家嘴等7个管护站。就这样走了19年,高建国栽种的刺槐,成活率达到85%以上。

执着

造林难,护林亦不易。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大规模造公益林、社会林。高建国和林场工人也从造林人变成护林员,主要从事林区防火防盗、树木病虫害防治,以及林区野生动物的保护等工作。

林间没有路,他就从树的间隙穿行而过。走得多了,最开始只有50厘米宽、飘着松土的小路被踩宽踩实。“痕迹留得明显,就是让人知道这片林子有人管呢,不能胡作非为。”高建国说,平时多走走多看看,这些栽下的树才不会成没人管的“孤儿”,不会任人偷盗、砍伐。

每个季节巡山任务不同。清明节后,树苗刚栽进土里,拿着剪刀顺手剪去多余的枝丫;冬天,树下落叶堆里容易隐藏火源,扛着铁锹方便随时扑灭火。“就盼着下雪,积雪覆盖山林,我的心也就踏实了。”高建国说。

温和老实的高建国从没和同事吵过架、红过脸,但是对“入侵”林场的人,他从不给好脸色,即使有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深夜,高建国收到群众举报:有人偷树。独自值班的高建国来不及通知同事,只身一人往树林里跑,路上迎面碰上装着砍下的树正要驶离林场的货车。

来不及多想,高建国一个跃身扒住货车车门,想靠自身的力量把货车拉停。原本不敢闹出动静、正低速行驶的货车,那一刻突然加速,拖着高建国就往前冲。十几米之后,他力气耗尽,只好放手,被车甩在路边。

那一车树大约有百棵,直径都在15厘米以上。棵棵树几乎被从根砍断,小木桩再长成材,又需要20多年。

看着远去的货车,高建国感觉胸口像被什么堵住,透不过气来。连续几个夜晚,他抹着眼泪,辗转难眠。

面对偷树的人,也得经得住利益的诱惑。1995年,有村民趁着夜色偷偷溜进林场盗伐林木,被正在巡山的高建国逮个正着。村民当场塞给高建国200元钱,说:“这件事你知我知,你就当没看见,放我一次。”

“这事我管定了!你伐一棵树,他偷一棵树,要是没人管,那国家的财产就白白流失了,造林工人几十年辛辛苦苦的努力也白费了。”高建国迅速报了警。

坚守

2011年12月,高建国退休了。退休后,他依然舍不得离开林场。

“满山都是我的孩子。”40年的植树造林、巡山防护,高建国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早已将满腔的热爱融入山林每个角落。

长期的林区生活让高建国的身体变得结实硬朗。退休前,他说自己很少得病,偶尔感冒发烧,吃点药就好了。退休后,他反而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好像哪儿都不舒服”。

“儿女早已成家,孙子们白天去上学,家里就剩下我和老伴,种地也不用太费心了,不知道该干些啥。”高建国说。退休后,有很多次,他做梦还是在林场巡山。

一天,他到处找工具准备去巡山,马秀莲大声说:“你都退休了,不用巡山了。”

高建国站在原地很久,慢慢地坐在床边,轻声叹了口气。

“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回林场。”他对妻子说。

马秀莲不语。她心疼老高,但她更懂得老伴对那些树的爱。她顿了顿,说:“想去就去吧,自己注意身体。”

半个世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荒芜的秃山显出层层的绿。唯一不变的,是高建国对林场的坚守。

2012年元旦刚过,护林员刘六成刚打开杨柳管护站的大门,就看见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动车向他驶来。“看着像老高。”等电动车靠近了,刘六成突然惊喜地大喊,“老高?真的是你啊。你怎么回来了!”

红星林场场长王飞说:“正是高建国这样的一批建林护林人,让这片2.69万亩山地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上升至现在的85.5%。这一切来得不容易,高建国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精神让人动容。”

2021年,高建国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敬业奉献好人。

一个月前,考虑到高建国年纪大了,林场安排他回家休息。他告诉记者:“只要我还走得动,有机会还要去巡山。”(记者 李羽佳 王帅)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