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第一次发布民事检察指导性案例 个别律师成虚假诉讼“智囊”

[探索] 时间:2024-04-19 11:16: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01次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最高检5月22日召开的智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半年时间,最高全国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刑事犯罪案件共批捕206件319人,检第假诉决定起诉138件315人,次发察指成虚法院已作出生效判决87件157人,布民均为有罪判决。事检讼这是导性最高检第一次发布民事检察指导性案例,也是案例内设机构改革后,负责民事检察工作的个别第六检察厅首次亮相最高检新闻发布会。

  个别律师充当司法掮客

  最高检新闻发言人王松苗解释,律师“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智囊当前,最高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时有发生,检第假诉表现为,次发察指成虚当事人或虚构案件事实,布民或捏造法律关系,或伪造诉讼证据,炮制出假案子、假讼争。从表面上看,大多数虚假诉讼案件是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来获取非法利益,但就其实质而言,虚假诉讼行为人恶意地利用国家司法制度实现个人目的,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损害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和公信。”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厅长元明表示,虚假诉讼行为人一般具备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造假能力。个别律师充当司法掮客,“勾兑”当事人和承办法官,成为了虚假诉讼的“智囊”,为虚假诉讼的顺利进行出谋划策,有的法官收受当事人贿赂后,充当虚假诉讼的“保护伞”。

  民间借贷纠纷成诉讼“重灾区”

  据悉,近年来,虚假诉讼在民商事审判多领域频发,主要集中在民间借贷纠纷、房地产权属纠纷、离婚涉财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几类。

  元明介绍,因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事实简单,合同履行的路线短促,成诉的证据要求低,除借据外,汇款凭证可通过银行交易后将款项返回打款者的形式轻松获取,尤其是在诉讼经验丰富、深谙技巧的高手策划包装下,虚假诉讼的证据形式在外观上更加规范、真实而不易被觉察,致使民间借贷纠纷成为虚假诉讼的“重灾区”。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发布会上提到,虚假诉讼的目的,一是获取不正当利益,二是规避法律。

  “比如说国家为保障农民工工资建立了绿色通道,农民工的工资要优先清偿,有的普通债权按照正常途径不能全部拿到,可能打三折、两折,通过伪造劳动关系,利用工资优先受偿程序能拿到所有的债权,这也是规避法律。”

  他说,防止虚假诉讼恶意挤占,保障农民工工资的绿色通道,不能让虚假诉讼影响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将虚假诉讼监督融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检察中心工作”。

  文/本报记者  孟亚旭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