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推行“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经纪人”劳务输出模式——“红色劳务”开新路 托底就业稳增收

[时尚] 时间:2024-03-28 22:58: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0次

  从2021年4月开始,保山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邹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伟又多了一个身份:社区“红色劳务”经纪人。市推输出收

  “‘红色劳务’试点工作不仅把社区党组织、行党干部和群众团结在了一起,组织还实现了经纪人、企业村干部、村集村集体经济、体经群众‘四份收入’,纪人真是劳务劳务路托一举多得。”谈起“红色劳务”,模式李伟颇感自豪。红色

  2021年以来,开新保山市探索开展“基层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劳务经纪人”的底业市场化“红色劳务”模式,为托底群众稳岗就业蹚出一条新路。稳增

  搭建一个平台 推动智慧就业

  在路华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的保山车间里,工人李光芹正在包装锂电池。今年1月,李光芹在手机上找到了这份工作。“现在就业很方便,‘保山掌上就业’小程序提供了很多找工作的机会。”李光芹开心地说。

  “保山掌上就业”是依托微信平台建设的线上就业服务小程序。“平台有智慧就业、政策资讯服务等系统,具备网络招聘、直播宣讲、视频面试等功能,不仅方便群众找工作,还能有效降低企业招工的人力成本。”保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武新春介绍。

  “保山掌上就业”平台采用“系统+专线+短信”模式,为用工企业、求职者、脱贫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简单的援企稳岗和就业创业服务,开创求职、招工、创业的智慧就业新载体。

  目前,“保山掌上就业”平台入驻企业164户,发布岗位4.93万个,平台访问量18341次。2021年以来,全市各类线上平台累计推送就业岗位20余万个,下一步还将对入驻企业、求职个人进行跟踪回访,完善服务流程。

  供需两端发力 稳定就业市场

  在邹里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大量招工”流动展板上,发布着30多家省内外招工企业的信息,有企业地址、岗位薪资、年龄要求、工作内容、联系方式等内容。

  “年龄偏大的群众很少在‘保山就业平台’找工作,一般都会到社区来现场咨询或报名。”李伟介绍,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建立,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2021年以来,保山市通过市内劳务供给端发力,在8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劳务输出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建立了24个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摸底数、讲政策、送岗位、搞对接,帮助留守人员解决“急难困苦”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同时,保山市还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昆明7地建立了驻外劳务服务工作站和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培训、转岗等服务。2021年,驻外劳务服务工作站为1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工伤赔付、劳动仲裁等维权服务,帮助1人追回工伤补助6万余元。

  抓实三重保障 促进稳岗就业

  在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方面,保山市打出了一套托底脱贫群众稳岗就业的“组合拳”。

  2021年以来,保山市运用村(社区)干部、“红色劳务”经纪人等力量,对辖区劳动力资源总量、转移就业等情况进行摸底,动员各村(社区)组建就业服务先锋队,做好外出务工家庭留守人群的服务保障工作。

  为提升务工人员素质,保山市根据就业需求、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让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都能参加就业培训,为返乡创业、引才回乡、助力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力争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21年,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47万人次,培训脱贫劳动力7.98万人次,其中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2.12万人次。

  实现四份收入 巩固脱贫成果

  在保山市,为“红色劳务”点赞的,不止是脱贫群众。

  “‘红色劳务’启动以后,我们公司可以直接联系村级党组织安排招聘,针对性更强了,效果更好了!”福建永梁众森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负责人王伟表示。截至目前,参与到保山市“红色劳务”的服务公司已有8家。

  2021年以来,保山市不断探索以劳务服务经营创收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展“红色劳务”扩大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现了经纪人、村干部、村集体经济、农民群众“四份”收入。

  “如果社区每年输出劳务50人,社区的集体经济就能达到10万元。”李伟说,兼任社区“红色劳务”经纪人以来,他个人每个月有300元的底薪。

  保山市选取村党总支书记作为试点村(社区)“红色劳务”经纪人,让他们发挥“领头雁”作用,为其提供每人每月300元的底薪,组织一人劳务输出还能得到50元的绩效。目前,保山市103个试点村的721名村干部都有了“红色劳务”收入,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队伍“收入低、留不住”的问题。

  2021年以来,全市通过“红色劳务”输出2102人,累计创收2781.23万元。其中,群众务工增收2623.5万元,“红色劳务”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均达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64.94万元,“红色劳务”经纪人增收44.08万元,其他村干部增收48.71万元。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