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视频 |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三亚西岛“八姐妹炮班”奉献青春戍守天涯

[探索] 时间:2024-04-28 12:21: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7次

原标题:椰视频 |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三亚西岛“八姐妹炮班”奉献青春戍守天涯

开栏语

1975年,椰视亚西涯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爱红电影《海霞》上映后风靡全国,该片展现了女民兵们亦渔亦武、装爱保家卫国的武装故事。“中华儿女多奇志,岛姐不爱红装爱武装”,妹炮在海南三亚西岛,班奉也有一支“海霞”式守卫海岛的献青巾帼英雄团队,她们就是春戍西岛女民兵。

从“八姐妹炮班”到西岛女子民兵连,守天尽管时代变迁,椰视亚西涯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爱红但六十多年来,装爱西岛女民兵的武装精神却一直延续,她们用青春和热忱,岛姐在南海前哨上书写着戍守天涯的美丽故事。而她们的奉献,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岛人,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建设美好家园。

西岛女民兵精神也是三亚天涯区的宝贵红色财富。在天涯区的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深入挖掘西岛女民兵光荣事迹,用好本地红色资源,西岛女民兵故事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张宏波

西岛,是一个距离三亚市区8海里的小岛,这里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老渔村,更是重要的南海前哨。为增加守岛驻军的辅助防御力量,1962年,一支由八人组成西岛女民兵炮班应运而生,“八姐妹炮班”戍守南海前哨的故事也就此掀开扉页。面对“女人打炮后就生不出孩子”的保守思想和艰苦的自然环境,“八姐妹炮班”凭借着守卫家园的一腔热忱与信念,坚持刻苦训练,更是在多次比武中,获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了小岛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老一代“八姐妹炮班”和新一代的“八姐妹炮班”在一起。记者 沙晓峰摄

无惧“姑娘家打炮以后生不出孩子”流言 一心只想保卫家园

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强备战,海南军区授权崖县武装部,在南海前哨西岛上,组建一个女子炮兵班。按照一门炮所需人员配置,女子炮兵班共有八人,陈宏柳任班长,陈香兰任瞄准手,苏兰亲为一炮手负责拉开炮膛,陈粦梅为二炮手负责装填炮弹,苏日农、王海妹、陈发妹、王乃莲分别担任三、四、五、六炮手,负责传输炮弹。她们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6岁。

加入女子炮兵班,对于当时八人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岛上的人思想还比较保守落后,对女子抛头露面很忌讳,更别提女孩子扛枪打炮了。”今年77岁的苏兰亲回忆说,西岛历来是男子出海打渔,女子守在岛上,面对女子炮兵班,“姑娘家打炮后就生不出孩子”、“有子不娶八姐妹”等传言在岛上流传。

77岁的王福花。记者 沙晓峰摄

“但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保卫自己的家园,守护好西岛。”苏兰亲说,当时年轻,一心想着保家卫国,有这样的机会,她只想好好珍惜,对于流言,她没有过多理会,也好在当时家里人很支持她的想法,没有反对她参加炮兵班。

女子炮兵班的八姐妹知道,只有刻苦训练,才是对流言最好的回应。此后,三亚西岛驻地官兵训练场上,多了八位俏丽的身影,与驻岛官兵不同的是,女炮兵们没有统一的制服,头戴遮阳斗笠,脚蹬解放鞋。

苏兰亲展示当年“八姐妹炮班”合影。记者 沙晓峰摄

战胜心理恐惧和身体疲惫 在训练比武中巾帼不让须眉

但扛枪打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女孩子而言,要克服的还有很多。“第一次打炮的时候,真的是很怕,特别是炮打出去之后,两只耳朵都是嗡嗡的,一个礼拜都好不了。”苏兰亲说,第一次开炮后,她的耳朵耳鸣了好多天。

1964年,一名老兵退伍,18岁的新兵王福花进入女子炮兵班,担任四炮手。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开始,王福花对开炮巨响依然是害怕的。“有好几次,炮打出去后,尾焰直接把我的眉毛还有额头上的头发给烧了。”王福花说,这让她的心理一度有了阴影。

“八姐妹炮班”合影。记者 沙晓峰 翻拍

但班长陈宏柳看出了王福花的忐忑。“有什么好怕的,不要怕。”陈宏柳向着王福花喊去,随即开始喊口令,“各就各位,瞄准手瞄准......”王福花被喊“醒”了,“我来这里是为了保卫家园,不是来享受的,被烧掉眉毛的不是只有我,别人都不怕,为什么我不可以?”王福花说,当年苦练射击本领时“火烧眉毛”和“耳道出血”是常有的事。

王福花说,当时她们一天要训练八个小时。“上午训练到12点,下午训练到5点。”王福花说,除了开炮,他们还要体能训练,射击训练等内容,“那时候训练是真的很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女子炮兵班的八姐妹们技术也愈发娴熟。1963年,在一次炮兵实弹射击比武中,斩获第一名,荣立三等功。1964年,在一次实弹射击表演中,当第一发炮弹命中土堆后,首长指着一棵粗20公分、高约3米的树让女子炮兵班打,结果炸的这棵树开了两半。当时海南军区首长很受感动,并称她们是当代“穆桂英”,随后女子炮兵班正式命名为“八姐妹炮班”。

“八姐妹炮班”在训练中。记者 沙晓峰 翻拍

屡次取得射击比武佳绩 却未忘记守卫家园初心

后来,首长又询问“八姐妹炮班”有什么困难,“八姐妹炮班”提出,由于当时形势战备紧张,交通不便,西岛上的百姓生产生活用品都要坐船出岛购买,希望能够在岛上建设粮所、水产、商店、照明。不久后,这些困难都一一得到了解决,使岛上百姓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更多便利。

1963年至1964年间,西岛先后迎来了多位首长以及外国友人上岛参观访问,并观看了“八姐妹炮班”的实弹射击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游客在西岛女民兵展览馆参观。记者 沙晓峰摄

但在苏兰亲看来,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发生在1965年。“当时我们在定安训练,比武优胜者可参加广州军区和北京军区的比武,那时由海南军分区的五个部队炮班和我们一起参加,比武目标是一根一米多高的电线杆,当时部队炮班先打,结果全部打空,首长问我们敢不敢打?”苏兰亲说,行动是最好的回答,结果她们3发2中,“八姐妹炮班”夺得了第一名。

西岛,是一个距离三亚市区8海里的小岛,这里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老渔村,更是重要的南海前哨。记者 沙晓峰摄

凭借着优异的比武成绩,“八姐妹炮班”当时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但八姐妹们却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守好一方家园。西岛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当时部队主要驻扎在岛的西南,渔民主要居住在东部,整个西岛的东部海岸线上,就是女民兵们“把守”的哨岗。每天清晨,当驻岛官兵晨练的号角吹响,8位女民兵也迅速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训练,每天晚上吃过饭,女民兵就会扛上步枪,拎着煤油灯,开始在海边巡逻,无论日晒雨淋从不耽误。

游客在西岛参观。记者 沙晓峰摄

“小树夹花处处黄,珊瑚礁石砌围墙,榆林港外东西瑁,睁大眼睛卫国防。”当年,郭沫若的一首诗道出了当年西岛女民兵站岗放哨、守卫边防时的情景,也成为了西岛女民兵精神薪火相传的写照。(张宏波)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