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视频 | 海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张修隆离世:告别一位老人 铭记一段历史

[热点] 时间:2024-05-04 01:57: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4次

原标题:椰视频 | 海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张修隆离世:告别一位老人 铭记一段历史

点击观看视频

村里那位爱喝咖啡的椰视老人走了。在孩子们眼中,频海他与村里的南最南侨老人们一样,行动迟缓,后位说话有些费力,机工喜欢坐在树下,张修看着孩子们嬉闹,隆离老人就这样慢悠悠坐着,世告史就这样让时间流淌。别位

没有人知道,铭记在81年前的段历烽火岁月里,他和那群身着制服的椰视年轻人,有多么渴望这份宁静与祥和。频海为此,南最南侨他们挥别南洋,后位以满腔报国志,赴生死一线天。

历时三年,3000余名南侨机工穿越滇缅公路的生死线,在敌人的飞机炮火下,保障抗战物资的输送。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路上,在怒江边迎来生命的谢幕。其中800多位琼籍南侨机工,有400多位永远留在了这里。

告别一位老人,铭记一段历史。他们的芳华,是滇缅公路炸开的炮火,他们的青春,是无数国人铭记的峥嵘岁月。他和他们,是不能忘却的丰碑。

“南侨机工”张修隆生前。

挥别南洋岸

慷慨赴国难

1939年8月,新加坡马六甲。当离别的汽笛吹响,岸上的亲人依依不舍,船上的年轻人靠着船舷挥手,船身都被压得倾斜。

有人唱起了《告别南洋》:“再会吧 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 南洋/再会吧 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有人出生在南洋。25岁的白雪娇,出生于马来西亚,在槟城协和学校担任教师。

有人客居南洋。21岁的张修隆出生于文昌市里隆村,小学还未毕业,就跟随舅舅下南洋讨生活。凭着勤劳肯干,到了1937年,张修隆和舅舅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梦想着开办咖啡种植园,实现淘金梦。

然而,当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宣告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开始。远在南洋的华侨青年们,只能通过当地报纸了解国内局势,心急如焚,却只能望洋兴叹。

1938年,日寇铁蹄西进,军队和重要机构陆续撤往西南大后方,刚刚抢通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其中包括弹药物资的输送。

1939年初,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物资通道。随着物资运送量日益增加,司机和机修人员出现严重紧张。“没有子弹,如何抗击日寇?没有药品,如何救治伤员?”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

“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白雪娇化名施夏圭,留下一封告别信,和爱国青年们一起踏上归国的轮船。

提笔不知从何起,唯有泪湿半幅纸。没有留下家书,不会开车,不会修车的张修隆,仍有一腔爱国热血。“没有告诉家人,这是我的决定,要为祖国尽力。”张修隆瞒着舅舅和家人,1939年8月17日,登上归国的轮船,作为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一员,挥别南洋,以满腔报国志,赴生死一线天,故土重归时,不负四万万国人之期待。

鏖战怒江水

山岭护国脉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物资通道,滇缅公路上空布满了敌机,轰炸不断。绵延盘绕的公路下方,是望不到底的悬崖,以及奔腾的怒江。上下皆为险境,却是南侨机工所处的战场。

统一的制服,帅气的船形帽,20多岁的年纪,头发整齐地梳成偏分,这是南侨机工留给所有人的印象。抵达昆明后,这群年轻人迅速接受了汽车驾驶和维修培训。一刻不停,随即奔赴仰光,接收运往东方主战场的弹药物资。

时至今日,滇缅公路的“二十四道拐”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的险路。而在当时,年轻的南侨机工们不仅要尽可能快速驶过,还要提防头上的敌机,脚下的悬崖。

南侨机工陈正伟回国时,刚刚新婚三个月,爱人还怀着孩子,为了抢运物资,陈正伟在滇缅公路遭遇日军飞机空袭,连人带车翻进怒江,尸首难寻;第五批南侨机工领队蔡世隆,回国后工作辛劳,不慎染上疟疾,高烧不止,几天后病逝,年仅26岁......

更多年轻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条1146公里长的滇缅公路。崇山峻岭之间盘绕的滇缅公路,在雨季常常出现塌方与基陷,接连不断的敌机轰炸,稍有不慎,南侨机工就会连人带车坠入深渊,幸免于难的,还得面临疟疾的侵蚀。

1939年到1942年期间,共有1000多位南侨机工牺牲,几乎每公里倒下一人。

琼籍南侨机工吴惠民无数次被日军飞机追击,最危险的一次,飞机就在他的头顶上,重机枪扫射的子弹,狠狠打在汽车两侧的路面,激起阵阵尘土。吴惠民只能咬着牙在陡峭的山路上疾驰,眼看着前后的车辆悉数被子弹击中,翻入峡谷。

张修隆在车队负责运送汽油,稍有火星弹片,就会葬身火海。许多次,炸弹就在张修隆的不远处爆炸,泛起的泥土数米高。

对于那时的中国,滇缅公路就是大动脉,藏身山岭之中,南侨机工们保障的物资运送,就像川流不息的血液,不能被切断。

“南侨机工”张修隆珍藏的勋章。

浴血荡寇志

历史永不忘

81年前的中国,物资匮乏,弹药紧缺,只有人们心中的爱国情义,始终高涨。在四万万国人眼中,一颗子弹、一片纱布,都是抗击日寇的武器。

根据现存的资料统计,1939年至1942年之间,南侨机工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物资。由于部分物资资料遗失,实际运送物资的数量会更多。1940年,侵华日军研究中国军力变化的数据后发现,经过几年的战争,中国军力反而比1938年增强,其中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

这一切,离不开南侨机工们一次次冒着危险,从仰光出发,经过曲折险峻的滇缅公路,穿过怒江之上的惠通桥,将弹药物资送往昆明。在那时,没有任何一条路,比得上滇缅公路,没有任何一座桥,比得上惠通桥。

艰苦卓绝的物资路,就像中国的抗战道路,即使被切断,也要战斗到底。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泰国、老挝相继在5个月内陷落。仰光成了一座“孤岛”,南侨机工们在前面运送物资,敌人的部队和飞机在后面紧追不舍。1942年5月,日军逼近怒江西岸,中国军队被迫炸毁惠通桥。

撤回昆明的南侨机工,接到了队伍被遣散的通知。幸存的2000多名南侨机工,各谋出路,大家明白,3年穿越生死线的经历已成过去,有人返回南洋,有人就地加入新的队伍。

白雪娇就读齐鲁大学,参加大学生抗日宣传队,抗战胜利后返回马来西亚,在华文大学担任校长。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白雪娇在华文大学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吴惠民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一名中国军人,历经云南畹町的“高地之战”,痛击侵略者。抗战胜利后,吴惠民返回琼海,定居中原镇。

张修隆在昆明机场担任技工,一次次在炮火中抢修飞机,一次次死里逃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喜讯传到春城,张修隆和工友们脱帽庆祝,“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张修隆和吴惠民回到了家乡。乡亲只知游子归家,不知游子赴国难,九死一生。更多的琼籍南侨机工散落四海。南侨机工罗开瑚在云南开了一间小饭店;陈邦兴加入中国远征军,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王云锋在队伍解散之后几经坎坷,颠沛流离,终于见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却早已嫁作人妇。

在云南畹町的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纪念碑园,花名册上,有的人有名无姓,有的人有姓无名。他们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的亲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当最后一位在世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离开人世,这些模糊却又依稀记得的名字,总有人不会忘记;那段惨烈却又峥嵘的岁月,国家和人民,也不会忘记。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此前报道>>>

海南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埋名60多年英雄 追忆归国抗战岁月

南侨机工背景:

“南侨机工”是指抗战时期,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8年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至暗时刻,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几乎所有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殆尽,只剩偏居西南的一条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抗战生命线”。在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1939年至1942年间,3200多名华侨青年放弃了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在被称作“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战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日做出贡献。

史料记载,在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以及其它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其中,南侨机工运载抗战物资45万多吨,平均每天400吨。至战争结束,他们中有1000多人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奉献给了这条抗战生命线。在南侨机工中,海南籍南侨机工达800多人,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相关链接:

从1939年2月起,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先后有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远渡重洋,回到祖国。他们穿越滇缅公路的生死线,在敌人的飞机炮火下,保障抗战物资的输送。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路上,在怒江边迎来生命的谢幕。其中琼籍南侨机工有800多名,有400多名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国务院侨办、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及当地政府一直关注着南侨机工,不仅为其发放生活补贴费,还常常看望慰问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贺立樊)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