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院士陆元九:倾尽热血献航天 甘为人梯育桃李

[百科] 时间:2024-05-05 23:49: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2次

陆元九 资料图片

【追 思】

殚精强国,追忆一缕英魂存海宇;竭虑宇航,院士满腔热血贯云天倾尽热血献航天,陆元甘为人梯育桃李……2023年6月12日上午9时,倾尽中国共产党党员,热血中国科学院院士、献航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甘梯育桃李七一勋章获得者,为人我国著名自动控制、追忆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陆元九的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众多花圈与挽联寄托着人们对这位航天泰斗的陆元无尽哀思。

6月6日,倾尽陆元九在北京逝世,热血享年103岁。献航回顾他的天甘梯育桃李百年人生路,年少时目睹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青年时励志留洋学成归来、科技报国,从此穷尽毕生精力在中国乃至世界航天领域擎起一面旗帜……这既是个人奋斗创业、爱国报国的非凡经历,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白手起家、自立自强的辉煌历史。

一辈子不会忘记那几分钟

我所从事的专业方向,简单说,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来,不同外界接触,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随时随地测量物体的方向、速度,从而到达目的地。陆元九喜欢直白地描述自己从事的惯性导航研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陆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试中突出重围,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生,师从世界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949年,陆元九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此时,他获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然而,一道道难关却横亘在陆元九和祖国之间: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无法办理回国手续;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正强迫办绿卡永久居留,怎么肯放自己回国呢?

为了彻底扫清回国的障碍,陆元九离开实验室,到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所从事民用科技研究。

1956年,陆元九携家人从旧金山登上回国的轮船。抵达香港后,在港英当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过九龙,走过罗湖桥,终于站在深圳河边祖国的土地上。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边,这一段路简简单单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几分钟时间,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每次谈起这段回国经历,陆元九都不禁眼含热泪。

不能依赖别人,否则总是落在后面

回国后,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苏联、美国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建议我国也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在一次动员大会上,钱学森首先提出人造卫星的有关问题。陆元九接着补充: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

1958年,中科院组织开展探空火箭的设计与研制,陆元九以惯性技术专长参与进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他们组装出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虽然只是简单的原理模型,却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科研工作的起步标志之一。

1978年,58岁的陆元九调入第七机械工业部13所(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任所长。彼时,我国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研制惯性器件有一定难度,研制高精度测试设备难度更大。如果把仪表等惯性器件比喻成鸡蛋、相应的测试设备比喻成母鸡的话,外国厂商在这方面的态度基本一致:鸡蛋不禁运,母鸡严格禁运。

残酷的现实令陆元九等人认识到:不能依赖别人,否则总是落在后面。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全力推动惯导测试中心建设。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陆元九再次碰到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他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当年你们禁运,不卖给我们,现在我们可以向你们供货。

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国家和民族

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学,在荆棘里拓荒,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陆元九勉励后辈。

2015年,他捐出个人积蓄设立了陆元九青年创新奖,至今已有110名优秀的航天青年获奖。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这一党内最高荣誉的最年长获得者。他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陆元九说过的这句话,被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型号指挥、团委副书记闫光亚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座右铭牢记在心。如今,年青一代已经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火炬,正沿着航天报国的道路奋勇前行……(记者 张蕾 通讯员 孙国慧 胡蓝月)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