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世界地球日:共守“众生的地球” 正文

世界地球日:共守“众生的地球”

[探索] 时间:2024-05-01 05:53: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46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当前,世界守众生人类社会发展的地球地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日共能源危机、世界守众生资源匮乏等全球性挑战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地球地球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的日共建设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发展战略。

  4月22日是世界守众生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为了提高公众意识并推动环境可持续性,地球地球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共日子将以“众生的地球”为主题。当下,世界守众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地球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日共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气候变化、世界守众生空气污染、地球地球水资源紧缺、日共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上距离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程已经严重滞后。

保护地球环境 海洛.jpg

  加快生态社区建设

  面向“未来社区”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形态来共同推动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即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面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生态社区发展基金主任、自然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吴道源与生态社区发展基金智库专家、剑凡发展公益基金会(筹)创始人之一的陈江山共同表示,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需要更为持续、广泛丰富地寻求生态文明发展的共识,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关联,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的社区。

  吴道源、陈江山分析称,“社区”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单位,在现代社会数字化发展环境下,“社区”发展内涵早已突破了地域边界。现代“社区”意味着,面向未来,人们为谋求共同生存发展而相互关联并集聚于某一领域的社会群体,其具体发展形态包括但不限于以居民小区、城市街区、乡村部落等为代表的聚集性生活区域,以及以公司企业、公益机构、社会团体为代表的社会性机构组织。因此,“生态社区”不仅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单位,是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基础形态,也是面向未来实现“未来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态。推动“生态社区”的发展与建设是动员全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发展的社会发展基础。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全球性挑战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发展战略。但是,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则给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社会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持续发展进程中,为能更高质量地、更有效地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吴道源、陈江山认为,应推动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体系化发展进程以及阶段性关键性的目标或指标等开展面向现实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推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组织形态、组织化发展及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现实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推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以及各级社会治理责权利的界定,并加快形成高质量、专业化、可兑现、可追溯、可持续的并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的社会法治框架。

  吴道源认为,应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面发挥宏观引领的作用,推动省市政府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为基础拟定本省市域的生态文明发展专项规划、设置必要的发展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配置相关的发展资金、确立相关的发展目标、确定相关的重大实事工程、明晰相关的发展责任。推动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社区”发展、“自然教育”推广普及等事关民生的实施项目列入省市级的“经济社会五年规划”,尤其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事项的发展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对包括“生态社区”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指引、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同时,可适时发布支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投资白皮书、企业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指引白皮书,以及生态文明发展合格公益机构资助白皮书。推动以县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美好生活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体系化发展,逐步形成县域属地化人民“美好生活获得感”的发展评价指标,推动“生态文明”的知识与教育实现全社会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以及全方位的普及与传播。

  此外,吴道源认为,推动高质量公益发展(第三次分配)支持生态文明社会化发展,应从政策、资金、规划、治理等多方面支持公益组织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发展。支持高质量公益机构更大程度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体系化建设和相关服务保障。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创新技术加快实现公益发展(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的发展。推动把绿色发展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脉络,持续探索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生态化发展经济价值,激发基层的社区、企业与社会组织中的每一位普通人为之努力和作贡献。

  创建“生态文明幼儿园”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进校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全面贯彻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绿发会自然教育学术委员会吴道源、何秀英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推动学前教育的生态化转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可以高效地影响全家几代人形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及上下游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将为推动全社会的生态化转型做出重大贡献。

  为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吴道源、何秀英认为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幼儿园”创建,为推动办园质量的提升、引领新的办园方向,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同时,建议鼓励学前教育行业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编制《生态文明幼儿园评定导则》团体标准,为国家下一步编制《生态文明幼儿园评定指南》国家标准做好前期探索准备工作。此外,建议引导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会组织、相关机构横向合作开展“学前教育生态化转型”课题研究,引导大学毕业生在这个方向去就业与创业。

绿色发展稿配图.jpg

在行动 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和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暨首届大学生绿色低碳饮食知识竞答公益活动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供图/受访者

  何秀英表示,推动“生态文明幼儿园”创建是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合法办园、规范办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深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办园质量提升或办园方向引领,是推动学前教育生态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因此,“生态文明幼儿园”是为了克服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无机化、碎片化、流程化等弊端,实现教育参与者“生命的完整、生态的完整及生活的美好”。主要表现在:秉持“生命一体”的生态文明世界观,让教育回归生命、生产、生态、生活“四生合一”的美好生活;坚持“自然教育原理为‘魂’、生态化组织建设为‘体’”,构建“家庭、机构、社区一体化”的“生态化教养共同体”,让“整个社区成为一所幼儿园”,保障幼儿在“在地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的整体涵养中“完整生活”。

  在去年的世界地球日,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基金发起了同一课堂“气候行动,减污降碳我出力”主题活动周,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及教育单位开展“塑料污染”生命关怀教育主题课堂,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校方的一致好评。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中心路小学副校长彭现花表示,通过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劳动教育实践、垃圾分类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孩子们增强了低碳节约意识,在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据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基金、生命关怀儿童教育项目负责人廖丹介绍,生命关怀教育面向小学生,2020年结合世界地球日,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发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的体验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环境议题、公民素质教育、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与安全互动等,培养儿童与教育工作者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创造人、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未来。学校使用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相关议题,并通过行动在家庭及校园生活中“减污降碳”,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生命关怀教育课程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更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和生活常态,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自觉践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项要求。

  目前,生命关怀教育课程集结了全国各地超过53个教学单位与4个区县教育局下属学校。共计覆盖15个省份、2个自治州、3个直辖市、41个地级市的472所学校及教学单位的约15万名中小学生。该课程在2021年获得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佳实践”(SDG Good Practices)认证,并于2022年再次获得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最佳实践”(Good Practices for the UN TES)认证,意味着生命关怀教育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再次获得肯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学校、家庭、社会正践行培养具有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并能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在注重绿色低碳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既要注重学校软环境的创设,更要坚持全程育人。建议更广泛、更大力地推进生命关怀教育课程的开展,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系统科学地推进绿色低碳教育。”廖丹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4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