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文明新风润京郊 正文

文明新风润京郊

[知识] 时间:2024-02-20 12:57: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81次

原标题:文明新风润京郊

北沟村的文明道路永远是干净的。

每月5日,新风村里30余名党员都会穿上红马甲,润京带着簸箕笤帚来一次全村大扫除。文明平日里,新风党员包路段,润京村民守村规。文明漫步村中,新风边角细缝看不到一个烟头。润京

但在十多年前,文明因为这里脏乱差,新风外出务工的润京年轻人都不愿向朋友介绍自己老家在这“北旮旯”。

如今,文明漂亮整洁的新风北沟村已有数十家精品民宿,旅游综合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润京是遐迩闻名的“国际文化村”。

多年来,北京市将文明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打造文明村镇,兼顾人居环境和产业增收。京郊激扬新气象,涌现出一批华丽蜕变的“北沟村”。

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始推介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从那时起,北京的村庄年年榜上有名。

夏日里的北沟村。 本报特约摄影 卜向东

和村民的260多条“约定”

在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曾是数得上的贫困村,村党支部多年被列为“后进”,集体经济一度欠账80多万元,2004年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

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今年63岁,至今保留着以前当兵时的习惯,衣角挺括,站姿笔直。2004年之前,他在一家乡镇企业当厂长,生活殷实。但看到村子日益破败、村民无所事事,尤其是年轻人一句“不想让外人知道老家在北沟”,刺痛了他的心。不顾家人阻拦,他挑起了村支书的重任。

“村子小,平地不多,再加上有些村民乱搭乱建,随便养殖畜禽、乱倒垃圾,当年村里真是一片脏乱差。最让人担忧的是,村里没什么产业,村民挣不到钱,矛盾纠纷也比较多。村里人都管北沟叫‘北旮旯’。”王全说。

2008年,王全带领北沟村在民主建设实践上大胆创新,每家每户征集意见,经党员会、代表会和户主会签字表决通过,修订完善了包括26大项、260余条款的《村规民约》。

村两委不仅向每户村民发放手册,还在村内大喇叭不停滚动播放,让《村规民约》尽早地烂熟于每个村民的心中。

自此,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村民行为有“法”可依。

北沟村的《村规民约》涵盖方方面面。就拿养狗来说,明确规定狗能带出院子,但只要出现一次不拴绳的情况,年底就要扣200元。现在村民晚上遛狗都自觉牵绳了。这就是规矩。

垃圾分类投放、车辆不能乱停、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从个人到家庭,再到集体,《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标尺。

从一点一滴讲规矩做起,北沟村一步一步迈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2010年入选渤海镇“长城国际文化村”。如今,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中民宿更是远近闻名。民宿中既有典雅的中式院落,也有工业风格的现代民居。很多民宿标识牌上注着英文,因为时常就有外国游客前来游览,一些国际友人更是在这里居住和工作。

最让人欣慰的是,不但再也听不到年轻人嫌弃故乡的话语,还有近70名外地人慕名来这里工作。

村风行不行,根本在党建

一块方形金属铭牌钉在路旁护栏上,上面写着:北沟村党员环境卫生服务区;第五组,组长徐迎春,组员王永江、王永明、王永利、王建;责任区为由大石头房、李德录家至小东沟漫砖路。

在北沟村,这样的牌子意味着实打实的责任,每组党员保洁服务队每月5日必须清扫责任区路段,雷打不动。

今年35岁的王岳华是村党支部组织委员,也是保洁队的一员。他说,一把扫帚、一把铁锨,不仅扫净了村头巷尾,更扫亮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模范带头形象。

“一个村面貌行不行,村风行不行,经济行不行,其实就是看党员团结不团结、愿不愿干事。”王全说,好村风能够建设起来的根本在党建,党建就是村务工作的“定海神针”。

首都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农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京郊农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困难面前不缩头,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北京市域最北端的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党支部书记彭兴利就是一位“蹚路先锋”。

今年63岁的彭兴利,因为肯吃苦能干活,16岁时就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队队长,此后一直担任村干部。中榆树店村共有115户、267人,交通闭塞耕地少,一度是喇叭沟门经济最落后的村子。

彭兴利下决心要把村子面貌改一改。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尝试过发展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等产业。每次产业转型,彭兴利都要求全村党员先试水。他常说,“新产业如果不好,赔了钱,那也是让党员吃亏赔钱,决不能让村民们吃亏。”

2012年,中榆树店村要进行新农村建设。有些村民围着彭兴利,反对村庄拆除重建:“我拆了,别人不拆怎么办?”“拆了房子以后我住哪儿?”“新房子质量能保证吗?这事靠谱吗?”

“你们放心,我第一个拆,最后一个住!”彭兴利家那套红砖四合院,可是一家人拿着卖牛攒的20万元建的,钢筋结构,塑钢门窗,样样都在村里拔尖。但他二话没说,率先让施工队拆了。新房建好后,他们一家也是全村最后一户住进去的。

彭兴利带头拆房子,加速了中榆树店村的改造进程。全村用了不到8个月建房800余间,完成了百余户标准化农村新居建设工程。新村新气象,新村新发展,中榆树店村快速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榆树店村一位老人说,“要是没有彭书记,我们住不上新房,也不可能发展旅游业。只要我们这些老人还活着,就要告诉孩子们,永远相信党。”

传统美德养足“精气神”

在北沟村,有曹、李、王三个大姓,拥有同样姓氏的人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王全回忆,刚当选村支书的时候,有王家人找他“帮忙”,被他拒绝了,“虽然我姓王,但决不能为本家谋私。如果为本家谋私,反而是对祖先的不敬,更容易触犯党纪国法。”

北沟村的文化墙建起来后,特意刻上了《弟子规》。“《弟子规》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王全说,《弟子规》是劝人孝敬的,但里面能让亲人不“心伤”的“孝”,是建立在不擅为、不私藏的基础上的。

在北沟村村委会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奖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赫然醒目。这其中,“中华孝心示范村”是2015年获得的,北沟村是北京市首个、全国第20个被授予此牌的示范村。

首都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农村地区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在通州区于家务乡,仇庄村曾经也是远近闻名的“乱村”,村民吵架闹事的情况层出不穷。同时也是出了名的“脏村”“落后村”,主街破旧杂乱,一下雨就满是泥泞。

为改变村风村貌,以村支书王书信为代表的仇庄村党员干部,坚持推进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主抓手,将孝道文化融入村庄治理,用“德”聚人心,以“孝”敦民风。

王书信当选第一年,仇庄村就设立了“老人节”。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2014年,又为193户家庭提炼制作了家风、家训、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家庭化,让仇庄村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如今,这个地处通州最南端、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不仅改变了人居环境,还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村庄本身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才形成的,只有将孝道与德善的文化和信仰立起来,负能量才能被驱逐,村民们才有精气神建设好村子。”王书信说。

亲历者说

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

北沟村有欧式风情的瓦厂酒店,有中式设计的精品院落,也有乡土韵味十足的“北旮旯乡情驿站”,中西合璧。2022年初瓦美术馆落成,又让村落的文化气息从民宿拓展到新领域。

村党支部书记王全一直坚信,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

2008年,北沟村发起“传统文化进北沟”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弟子规》《论语》《庄子》等传统经典。村里不识字的老人,也能背出几句《三字经》来。

后来北沟村建了文化广场,“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等典故,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文化墙的浮雕里。村民边看边学,耳濡目染中受了教育。

如今,文化广场孔子像不远处,一间阅读室24小时开放,阅读室里有空调,有地暖,更有满满几个书架的中外名著,村民游客随时都能翻阅浏览。

阅读室外一面硕大的屏幕,每晚7点播放《新闻联播》。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前列的北沟村村民,格外关心国内外大事。出来遛弯的村民听见倒计时的声音,就三三两两聚一起,一边看新闻,一边讨论。

王全认为,每天向全村播放《新闻联播》特别重要,“村民们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形势,这样不仅能提升精神文明素养,还能有更广阔的视野,能让咱们的产业面向更大的市场。”

记者手记

精神一变 面貌全新

2021年以来,我每年至少去一次北沟村,因为它太有代表性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休闲农业极其发达。300来人的村子,有50多家上了牌照的民宿,村里每年旅游收入达2000余万元。

走在这座可以抬头望见长城的村子里,感受十分美好。它有极精致的中西合璧建筑,有大窗落地的酒店,错落有致,美轮美奂。在中式的青瓦屋檐四合院里,杏树、板栗郁郁葱葱,还有秋千架随风飘荡,让人恍如生活在充满童趣的插图里。

最重要的是,它太干净了,无论边角细缝,都干净得看不见垃圾。在村两委推行了严格的规范停车规定后,村里也杜绝了车辆乱停现象。这样的村子,既传统又现代,既秩序井然又特色鲜明。

十多年前,村里人对这座村子是不认可的;但现在,有很多青年选择从城市回到家乡。

从北沟村、中榆树店村、仇庄村中,我们不难看出精神风貌对一个村庄的重要性,精神一变,面貌全新。而这种改变正在首都更多村庄发生着。 (赵利新)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