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听枸杞“诉说”振兴“蜜语”

[探索] 时间:2024-04-29 21:49: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66次

原标题:【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听枸杞“诉说”振兴“蜜语”

枸杞林。诉说本报记者 潘玲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连片的现时新伟草山逐渐由黄转枯,条块状的代新庄稼地在收获后静待来年的消息,人们在丰收之后的征程振兴喜悦中,期盼着一场瑞雪。业听

寒冬时节,枸杞经历了繁忙的蜜语采摘季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迎来了一年中为最清闲的诉说时节,乘车行驶在乡间小路,现时新伟远处的代新一行行杨树和连片的枸杞林,守望着冬日的征程振兴图景,也孕育着来年的业听希望。

“别看现在村里冷冷清清,枸杞那是蜜语因为好些村民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忙完采摘季后,诉说都跑进城里‘猫冬’去了。”12月1日,与记者同行的乡党委书记王寿邦说,每年5月到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采摘工便会涌入大格勒乡,那可是全乡最热闹的时候。

靠着枸杞,大格勒乡从瀚海戈壁无数普通乡镇一跃成为柴达木盆地的“明星乡镇”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这无疑为大格勒乡今后的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在大格勒乡的干部们看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模式很难让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只有大家抱团取暖,才是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法宝。

“早些年,大格勒乡枸杞市场认知度不高,再加上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为此,我们一方面将‘杞红小镇’作为党建品牌来抓,形成村帮村、户帮户的良好发展局面;另一方面,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提高枸杞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多家从事绿色有机枸杞及相关农产品研发贸易企业入驻大格勒乡。”

王寿邦说,正是这些企业在枸杞种植、产品研发等方面为广大种植户带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高枸杞产品的附加值。如今,全乡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172公顷,总产量达4000吨,枸杞花蜜、枸杞茶、枸杞饮料、枸杞鸡蛋等精深加工产品相继推向市场,枸杞产值近1.05亿元,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

随着地里枸杞逐年丰收,红彤彤的果实实打实地撑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大格勒乡在步步前行中悄然发生着改变,村民脚下的路也日益亮堂起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大格勒乡查那村,今年50岁的魏岳是为数不多留在村里过冬的人,习惯了在地里摸爬滚打的他住不惯城里的楼房,自家那片枸杞地成了他浓浓的乡愁。

“两个儿子都回市里了,好几次打电话要来接我,都被我拒绝了。”习惯了乡村生活的魏岳,冬日的午后沏一壶茶,炕一锅洋芋,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已经种了13年枸杞的魏岳,一手修剪枸杞枝绝活儿让他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能手。

“农活里面都是‘大学问’,别看一株小小的枸杞树,修剪好了一年能多产出不少枸杞呢!”指着自家地里的枸杞,魏岳洋洋自得地说:“修剪枸杞讲究个截面大、树形稳,你看我家的枸杞,是不个个‘精神抖擞’。”

魏岳告诉记者,今年他家收了黑枸杞180公斤,红枸杞6230公斤,大概算下来利润将近有10万多元。

虽说每年的价格也有些上下波动,但枸杞的收益对魏岳家而言,已显得十分丰稳。

和魏岳一样,从枸杞种植中尝到甜头的龙羊村村民王珍,把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然后把田交给了兄弟俩,又给他们张罗上了媳妇,并且还给每人买了十几万元的汽车。正在哄孙儿的王珍说,要不是这几年种枸杞挣上些钱,我就得愁死啊!

谈起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王珍觉得村里的道路直接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每天干活电动车一骑就到地头了,很是方便。还有就是村民们素质也提高了,垃圾不再往渠道里倾倒了,而是倒入垃圾箱中了,乡村道路都变得很干净,大家住起来也很舒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钱袋子”鼓了之后的大格勒乡这些年先后实施了交通、水利、环卫、绿化、亮化、高原美丽乡村及水源地光伏提水等项目的建设,逐步改善了全乡的硬件设施。特别是,每个村除了定期组织党员和村民大扫除外,还雇了专人进行日常的卫生清扫,保证环境卫生的清洁。

枸杞改变了大格勒乡百姓的生活方式,但如今他们已不满足于单一的枸杞种植。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王寿邦说:“通过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都明白,只有枸杞的品质好了才能有销路,有销路才能为品牌打造开辟道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大格勒乡今后的发展还需破解项目定位不够精准、发展不平衡、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难题。”

为了减少枸杞价格波动对村民收入的影响,大格勒乡积极转变思路,高端定位枸杞品牌成为大格勒乡下出的先手棋。

在现有产业布局基础上,整合现有种植资源,采用“政府+企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统防统治,持续推进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认证工作。

逐步退出存在污染、品种退化枸杞种植地,积极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试点行动,适度发展枸杞管理、果实采摘、智能化水肥一体集成以及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机械化技术,引进和培训农机技术、操作、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建成大格勒乡国家级绿色枸杞产品特优区,“杞红小镇”枸杞品牌也已享誉国内外。

借一株枸杞,大格勒乡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递进,乡村振兴这场深刻改革,正在群众的心田上扎根结果,诉说着甜蜜的话语。

记者感言:唯创新求变者胜

在大格勒乡的采访,记者切实感受到,这里的“新”,是实实在在的。

产业模式新。大格勒乡重点培育了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发展烘干、储藏、去杂等初加工,同时引进精加工企业就地取材,积极开发枸杞果酒、枸杞粉、枸杞黄酮、枸杞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对枸杞的“吃干榨尽”。

产品品种新。大格勒乡早早认识到有机产品在未来枸杞市场中的分量,提前一步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认证工作放在首位,改善枸杞品种,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使得有机枸杞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应对了枸杞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冲击。

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枸杞对于大格勒乡,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种,而是在深扎根须中与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缔结着的深厚情感纽带。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洁净的空气、辽阔的土地、纯净的水质,得益于大格勒乡天然的地理优势,枸杞对大格勒乡的选择,或说大格勒乡对枸杞的选择,既是物种的造化,也是对一个合宜的“家园”的皈依。

然而,市场的冷热就像是一张多变的面孔,不规范的发展、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让大格勒乡枸杞产业也曾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光景,产业一度陷入困顿。

困顿不止发生在大格勒乡,在全省枸杞产业发展走到“十字路口”之时,青海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快有机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有机枸杞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2019年开始实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首次将枸杞质量体现在立法中,明确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

查那村村民陈玉莲说:“品质是我们对抗价格波动的法宝,坚决不能为了求产量添加药物。”而枸杞市场也在这一年开始回暖。

勤劳朴实的大格勒乡人在面对“寒风”“烈日”中没有割舍的“枸杞情缘”,如今正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格勒乡如今的累累硕果告诉我们:振兴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惟求变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求变者胜。(马振东)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