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忠州博物馆:浓缩版“大地史书” 正文

忠州博物馆:浓缩版“大地史书”

[时尚] 时间:2024-04-26 02:25: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6次

原标题:忠州博物馆:浓缩版“大地史书”

忠州博物馆内,大地史书用彩塑展示的忠州非遗项目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 毛幼平摄(中经视觉)

忠州博物馆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博物重庆市忠县,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馆浓现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缩版涵盖23个文物门类,大地史书是忠州目前重庆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

忠州博物馆展陈内容围绕“忠义之魂·大地史书”这一主题,博物设“人文忠州”“忠义忠州”“多彩忠州”3大板块,馆浓是缩版忠州三峡库区考古成果和文化研究的集中展现。其中,大地史书“人文忠州”展现忠州5000年波澜壮阔的忠州历史文化,“忠义忠州”讲述忠州历代先贤及近现代英雄人物的博物忠义事迹,“多彩忠州”展示忠州地区独具特色的馆浓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

除了常规的缩版展柜图文陈列,忠州博物馆充分运用艺术场景、立体沙盘、AR系统、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多媒体增效等较为先进的展示手段,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观展体验。同时,忠州博物馆突出忠州地域文化亮点,精心布置高达12米的中坝遗址文化地层墙、大型陶器制盐现场、临江二队冶锌遗址等场景展示,让游客在历史的对话中,领略忠州独特的韵致。

展现5000年人类文明史

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巴渝名城。考古发掘证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便在忠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经济活动,并修建了多处聚居部落。此后5000年,人类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古老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盐文化”“阙文化”。岁月的流逝没有湮没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在这里,游客可以顺着时间脉络一一了解那些铭刻在“大地史书”上的故事。

在古代,盐是一种稀缺的重要资源。在忠州博物馆的一个展室区里,古老的制盐场景通过各种现代元素得以复原。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大规模的制盐地区,忠州用火煮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聪明的忠州盐工将古人烧制陶器的窑场改良为煮盐的盐灶,密封的窑顶被挖出一排排整齐的小孔,一件件花边口圜底罐和尖底杯被立于其上。不论尖底还是圜底陶器,与平底器皿相比,能更大接触受热面积。盐工们给每件容器内注入储卤池中取出的卤水,然后燃烧加热,使容器里的卤水迅速蒸发,最后获取结晶盐。这些尖底杯和圜底罐堆积层显示了3000年前忠州制盐业的辉煌。这两种器物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在铁器时期广泛使用后才消失。

在忠州博物馆里,矗立着几墩造型别致的石阙引人注目。忠州被称为“汉阙之乡”,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礼制的象征。全国现存汉代石阙30余座,忠州占4座,即乌杨阙、丁房阙、无名阙、邓家沱阙。其中乌杨阙保存非常完整,阙身雕刻丰富,是全国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复原的阙。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5000年悠悠岁月成就了忠州深厚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同时也留下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忠州博物馆,制作豆腐乳、表演矮人舞、耍牛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彩塑的形式“固化”下来。

忠州博物馆里,一间“作坊”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一人推着石磨,一旁的桌上摆着豆腐乳制作成的菜肴。忠州豆腐乳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清代,距今千年而不衰,素有“东方奶酪”之称。民国的《忠县志》中记载,在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将其放在木架上,一个月后等其长满毛霉,再用白酒洗涤,然后用盐和香料腌渍,最后放入瓮中封存半年,等开瓮后品尝,味道极其鲜美。2010年,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忠州豆腐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忠州博物馆内,还有一处“玩杂耍”的地方,这里展现的是“忠州矮人舞”。收获季节,乡亲们在劳作休息之余,衣服下移小腹,用泥土在肚子上画出五官是为“脸”,头罩一个大竹箩筐遂成“帽子”,随性舞蹈。矮人舞演绎的是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之余,放松消遣的嬉戏打闹场景,是巴渝民间舞中独特的舞蹈形式,曾广泛流传于忠县民间。

老街能让人记住乡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三峡成库的原因,许多老街已不复存在。忠州博物馆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洋渡老街”,极具年代感。洋渡是忠县境内唯一的深水码头,于清代中期发展起来。重庆开埠后,顺长江逆水上行到重庆,必须经过洋渡镇。因此,过往洋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补充给养,使这一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感受当年的繁华。

忠州博物馆不仅讲述着忠州的悠久历史,也为忠县人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冉瑞成 通讯员 毛世洲)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