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保护传承非遗技艺,政府要唱主角 正文

保护传承非遗技艺,政府要唱主角

[知识] 时间:2024-05-02 14:17: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3次

  《南方都市报》中山读本11月15日刊发本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醉龙”传承难的报道。据南都记者调查,传承唱主目前中山已掌握的非遗300多项“非遗”线索中,近七成传承人年逾古稀,技艺角其中不少是政府唯一掌握所传技艺的传人,面临政府财政投入少,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传承唱主项目精髓逐渐流失,非遗“非遗”保护队伍不健全,技艺角“非遗”研究水平整体偏低等。政府(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

  我国各地“非遗”技艺,保护既包括制作日常用品的传承唱主原料选择、加工方法,非遗也有像“长洲醉龙”这样的技艺角艺术表现形式,记录着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政府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体现着强烈的地域特色。“非遗”技艺的这些特性,是其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来源,也决定了面临传承困境的必然性——无论哪一类“非遗”技艺,本身都将出现自然淘汰和更新。

  急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打乱了“非遗”技艺原有的淘汰更新节奏,使之遇到真正的生存危机,在很快的时间内湮没,取而代之的是毫无差别与特色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待到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价值的时候,全球、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非遗”技艺已遭摧毁。

  令人感慨的是,广东、珠三角地区既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也更为注重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山市能够迄今保存下300多项“非遗”线索,是一种幸运,也意味着责任。履行这份责任的最大主体当然是政府,政府应当尽快就保护传承本地“非遗”线索建立整体规划,通过政府法制、知识产权、文化等主管单位先行做好这些“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每一份现存的“非遗”技艺建立完整的视听、文字资料档案,建立专项基金支持社科研究机构开展相关学术研究,适时筹建中山“非遗”博物馆。

  当然,登记、保护仍只是消极型被动型的政策,让“非遗”技艺延续传承得更久,最好的办法是设法为其重新找到“活化”空间。笔者建议,中山市可在做好“非遗”技艺传承保护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大对“非遗”技艺传人个人或团体的财政补贴,包括生活补贴等基本补贴及技艺传承的培训资助等;鼓励艺术团体、企业以市场化方式,与“非遗”技艺传人开展合作,利用其元素进行相关的市场开发。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