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打造创新生态,广州如何出招 正文

打造创新生态,广州如何出招

[热点] 时间:2024-05-04 10:49: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25次

原标题:打造创新生态,打造广州如何出招

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创新产业强、生态经济强的广州通道,是何出创新水平高不高、创新效能强不强的打造关键命脉。

近日,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在广州科技创新轴的生态黄埔港鱼珠片区启动建设。当地将加速集聚总部金融机构、广州优质风投机构、何出大型投资企业,打造打造资产管理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创新核心承载区。

依托资产管理,生态广州在服务高端人才方面将大有可为;打造创新生态,广州广州的何出科技型企业将大有作为。引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这是广州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当前,广州找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结合部和发力点,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全省发展大局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吴雨伦 柳时强

资本入场

持续强化产业链专业化水平

历次产业革命的实践表明,重大产业变革源于科技创新,而成于金融创新。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全国在建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纳米谷”备受关注。“要把‘纳米谷’打造成全国纳米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院长赵宇亮深入参与纳米谷建设运营。

赵宇亮介绍,广纳院专职做纳米科技的转移转化,弥补创新链4—6级这段转移转化的缺口,即基础理论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此过程面临从研究成果到产品、从科研团队到企业、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为此,广纳院成立了纳米基金,力争成为国内纳米领域最专业的投资机构。广纳院所在的黄埔区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还共同推动设立10亿元规模的纳米产业直投基金,后续将共同推动设立100亿元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投资母基金。

融通创新的资金链,持续强化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广州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完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创新。

2020年度广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连续7年快速增长,正式步入3.0时代;坚持“投早”“投小”,市财政投入50亿元规模的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运营21只子基金;设立总规模千亿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落地运营200亿元规模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合作银行累计为6900家企业放款超530亿元。

政府引导,资本推动。近日,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迁入广州市南沙区,成为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今年1月,越秀产业基金牵头联合南沙区属投资平台、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商业航天基金,围绕航天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开展投资布局。”越秀产业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区设立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板。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板已吸引注册展示科技成果270项。其中,莱檬生物的“高纯度果胶合成核心技术”申请了10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首次实现进口产品替代,打破了海外巨头长期垄断。

资本汇聚结硕果,成果转化再出发。近年来,广州“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全链条发展,串联市场资源,持续为科技创新强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资本力量。

人才荟萃

携手港澳促进人才协同发展

“一次冒雨考察选址,我们被大家雨靴上的泥土所感动决心来到这里。”两年前,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杰和团队带着41项技术寻找成果转化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来到广州黄埔,立马被这里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程度所吸引。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研究院牵头建设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拔地而起,研究院规模扩大至300人。到今年底,研究院将集聚500名高学历、年轻化的高端人才。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在广州,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振来到广州,带领团队改写了没有国产质谱仪的历史;广州慧智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阳扎根广州10余年,带领团队创办全球第一家实现可重构多频多模射频前端技术并量产的芯片公司。

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等诚意满满的引才文件,放权松绑释放人才活力。对于高精尖科技人才等,坚持需求导向,广州着力解决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汇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强市。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到,携手港澳促进人才协同发展,创新实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内地”“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等模式,精准链接全球一流人才。为吸引港澳青年来穗发展,广州制定实施了“五乐”计划。全市现有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吸引了港澳300多个创业项目、600多个团队进驻。

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平台阵地,通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在普通话、粤语与英语中流利切换、讨论项目。“我主要负责知识城范围内的市政道路及公共配套建设的相关工作。”香港青年彭皓旻入职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以后,在日常工作中即可触摸湾区的强劲发展脉搏,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穗莞深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穗港城出入境大楼、穗港澳口岸大楼及码头泊位完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港澳青年们对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生活也充满期待。

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广州既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场景,亦有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制度环境。人才荟萃、科创出新、产业出彩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制度支撑

持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链条

八台智赛拉·智能感控机器人犹如装甲卫士般蓄势待发。嘉宾们在机器人“头顶”轻轻挥手,接收感应指令的它们头部缓缓升起、机身页窗旋转,肚子上依次显示出“湾区聚能 科创扬帆”字样。

前不久,这场富有科创元素的启动仪式,揭开了2022年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暨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的序幕。同日,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高企六条”两项新政发布,提出未来五年科技型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计划。

“广州每年安排1亿元创新创业大赛奖补资金,获奖覆盖面最高达1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单个企业最高奖励达200万元。今年开始,大赛奖金采取‘免申即享’的方式当年拨付到科技企业。”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广州科创市场主体正如昂首向上的智能科技,借助八方之力,尽显蓬勃生气。从赛场内的炫酷技术,到赛场外的政策红利,广州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还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实操中,这不仅要吸引人才广聚、融会金融资本还要健全载体机制,最终达成“跨界”协同发展。

今年3月,“广州科技大脑”开始支撑服务首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该系统与十多个单位建立了数据接口,能够跨层级、跨部门链接政企数据。经由“广州科技大脑”,企业可以找到发展所必需的场地、人才、资金、设备等科创资源;投资机构可以高效挖掘有成长潜力科创企业;科研人员可以主动推送科研成果,寻找合作伙伴等。

在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跃平看来,以“广州科技大脑”为代表的广州创新实践,没有局限于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权责,而是自发与上级部门、横向部门打通信息、打破藩篱,推动了数字治理从技术革新走向治理系统的重构。

同时,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化改革携手并行。广州对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采取财政科技经费“全额兜底”策略,全力支持广州实验室、省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尊重不同类别创新主体的内在差异,允许高校科研院所按照自行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开展项目遴选和过程管理工作;鼓励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相关子基金投资当年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等。

征途铺就、使命必达。广州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持续畅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链条,强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构建高水平“双链融合”载体网络,奋力在更广阔的经济发展主战场实现腾飞。(李鹏程 吴雨伦 柳时强)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