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逆向考研”,又一个基于学历鄙视链人为创造的概念

[时尚] 时间:2024-05-01 03:55: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97次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近日,“西藏农牧学院爆满”成为考研圈中的风声热门话题。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院的基于公告显示,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历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资源利用方向)招生计划2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36人,鄙视而去年该专业招生计划是链人1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11人。为创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概念与前些年大学生通过考研让自己的逆向考研毕业院校提升一个“档次”的现象不同,不少学生的风声选择不再是“非985、211不读”,基于而是学历转向更为理性的调剂选择,开始接受综合评价不如自己本科高校的鄙视调剂预录取。甚至,链人有考生说“a、为创b分区已经不够了,建议另开c区”,这令“逆向考研”再次引起关注。

人为创造的概念

所谓“逆向考研”,就是从”双一流”院校到“双非”普通高校,或者从大家心目中的高一层次学校到低一层次学校读研。对于“逆向考研”,有人理解,认为名校的考研竞争十分激烈,考研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普通院校,很正常;也有人质疑这种“逆向考研”就是为了考研“上岸”,没有什么价值,尤其是从本来的普通院校再到更普通的院校,这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身价”。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逆向考研”又是一个基于学历鄙视链人为创造的概念。

考研不应该存在什么“正向”或“逆向”的说法,考研生报考什么院校、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择。与很多学生在高考时更关注选学校不同,考研更应该专注选专业,考研初试中有专业自命题,并进行专业复试,就是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

众所周知,哪怕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很强;一些名气不大的院校,也有专业实力很强的特色专业。从全世界范围看,从学校排名高的大学到学校排名低的大学读研,十分正常。这种读研,并没有被称为“逆向读研”。

我国社会舆论却把这称为“逆向考研”,是因为“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盛行,把大学分为三九六等。对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报考985、211、“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被认为是“追求上进”,提升自己的学校身份;而报考比自己学校综合评价还要差的学校,就被认为“除了可以获得一张研究生文凭外,没有多大意义”。

可以说,在学历鄙视链的普通院校,既被歧视,同时又歧视他校,这些院校近年来就把考研率和考进名校的学生数量,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指标。学校此举,并没有和其他学校包括名校平等竞争的心态。

如去年,某“双非”高校就公布数据显示,学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有159人,占比5%;其中,来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愿报考的新生分别有38人、8人。这显然是为了展示学校的招生政绩,但“双非”院校此举仍是在强化学校等级。

“逆向考研”究竟是理性选择,还是妥协

对于学生的“逆向考研”,有人认为是理性选择,也有人觉得这是为了“上岸”的妥协。而究竟是理性选择,还是妥协,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我更希望学生是理性选择。

考研生选择大学和院校,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评估;同时,不能为了追求获得更高的学历而考研,而要从提升自己能力角度规划考研。如果考生认为自己的能力适合选择某一院校专业,且这一专业的学习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那这就属于理性选择。这比盲目地追逐热门学校更为理性。

但也可能是为了“上岸”读研究生的妥协,其目的就是好歹读一个研究生、拿到研究生文凭。单从考研角度看,这样的妥协是“务实”的,比那些“二战”“三战”一心要考名校却希望渺茫的考研生来说,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要考研上岸,是否名校不重要。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438万,录取人数最多120万,有超过300万报名者落榜,哪怕进普通院校读研,也是不容易的。

为了研究生文凭的妥协,说到底也是“唯学历”。当前,我国考研已经呈现高考化的趋势,考研已经具有了高考的诸多特点,包括绝大部分本科生都把考研作为毕业后的出路,如同绝大部分高中生都参加高考;地方本科院校“高中化”,按照高中管理学生方式管理学生,围绕考研科目组织教学。这既刺激考研热,也加剧学历内卷,非常不利于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逆向考研”,能改变什么?

“逆向考研”,也可以说是考研高考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考研趋势。毕竟,名校的招生名额就那么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要考研,就得选普通院校。

根据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我国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将主要由普通院校进行;也就是说,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考研生选择普通院校,“逆向考研”这个概念会不会被淡化,仍取决于能否破除“唯学历”“唯名校”人才评价。

如果“唯学历”“唯名校”人才评价依旧存在,考研热就难以降温,在研究生教育随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而贬值后,“第一学历歧视”很可能进一步强化。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逆向考研”就难言理性,而是妥协成分更大。

促进学校平等竞争、学生自主选择,应该淡化“逆向考研”、“第一学历”这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这也就要求我国社会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要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落到高等学校办学上,要明确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建设“高学历”高等教育体系,必须遏制考研“高考化”、大学“高中化”。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转变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回归到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要扭转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本科教学,重视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给每个本科学生完整且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如果毕业生要考研,不是为了追求获得更高的学历,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必须做出的转变,否则就会出现学历高消费,以及无实质意义的考研。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