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正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知识] 时间:2024-05-02 14:53: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0次
现在,坚持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历史阶段。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保障和是改善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民生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立场,也是坚持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重要意义  经济日报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龚维斌文章分析,一是中保障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表明发展的民生目的是为了人民。这一发展目的坚持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求的,是发展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首先,中保障和生产是改善为了生活,经济发展是民生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党的性质和宗旨不会变。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为了人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最终目的,发展经济是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连着民心。祗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努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要及时瞭解人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在高质量发展中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和强大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安心工作创业。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稳定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就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祗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卫生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将中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本,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口超过10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亿,为人民群众养老就医提供了安全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  文章表示,民生主要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社会事业。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标准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健康中国建设等多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业有利于个人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融入社会、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创业。要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一体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挥好社会福利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