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看点多:绿染山川千层翠

[娱乐] 时间:2024-04-30 01:50: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92次

原标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看点多:绿染山川千层翠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看点多——

绿染山川千层翠

新发现的海南中华睑虎。通讯员 周润邦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东起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

西至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至保亭毛感乡

北至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4400余平方公里,热带染山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雨林1/7

范围涉及五指山、琼中、国家公园白沙、体制昌江、试点东方、看点保亭、多绿陵水、川千层翠乐东、海南万宁9个市县

坡鹿在草地上奔跑。热带染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4大亮点

亮点一 建立中央与省协作强力推进机制。雨林海南省委、国家公园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联合成立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体制统筹推进体制试点,试点协同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海南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亮点二 开展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生态搬迁。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生态搬迁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试点搬迁,2019年9月1日启动白沙3个自然村共118户498人整体搬迁,预计2020年完成;第二步对剩余8个自然村352户1387人实施生态搬迁。计划2021年完成全部470户1885人生态搬迁。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长臂猿在树上活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亮点三 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经过不懈努力,海南长臂猿种群逐步壮大,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仅剩的2群7-9只,增加到现在的4群30只,并显示持续扩大的良好势头。下一步将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科学研究,组建海南长臂猿研究中心,扩大建设生态廊道,逐步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

亮点四 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高效的保护管理模式,将国家公园内林地分成若干个4000亩/块的林班,结合奥维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使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护林员,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建立管护人员岗位责任栏,设立岗位区域分布图、管护面积、岗位班号,做到岗位面积全覆盖。

绯胸鹦鹉 通讯员 廖高峰 摄

游客游览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物种多样

记录

野生维管植物3577种

隶属220科1142属

有各类保护植物432种

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

拥有

全国约20%的两栖类

33%的爬行类

38.6%的鸟类

20%的兽类

区域划分

依据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利用价值划分,为实行差别化管理

核心保护区

面积为2748.70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62.43%

涵盖了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区位最为重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及关键生态廊道区域

一般控制区

面积为1654.30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37.57%

包含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的区域、居民传统生活和生产的区域,以及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环境教育场所等区域

基本概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在保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立足于保护和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充分考虑海南长臂猿等重要物种保护和繁衍需要,统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以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为基础,以海南中部山区的主要山体为骨架,以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核心,将现有的19个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天然林、公益林区连通而成

管控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内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各类设施、工矿企业、水电项目逐步关停、搬离。国家公园范围内涉及到原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天然林、公益林区域,试点期间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管控分区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管控。

新闻多一点>>>

海南稳步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扛起生态责任 建好国家公园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于伟慧

一只通身金黄的海南长臂猿抓住绳索,“嗖”地一下便滑到了另一片开阔雨林的树冠间。借助人类搭建的空中廊道,最近这群雨林精灵在霸王岭林区斧头岭的居住空间变得愈发宽敞起来,而这只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诸多变化之一。

为保护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我国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同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方案,开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一年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下,在省直各部门和各相关市县共同努力下,海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印发试点方案、完善规划体系,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国家公园研究院,并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和国家公园立法工作,有序推动国家公园项目建设,体制试点工作蹄急步稳、亮点纷呈。

翻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成绩单”,可以先用几个“率先”和“第一”来概括: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边界校核,确保规划能够落地;在全国第一个设计二级管理体制,使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上一个整体、运行上一套班子、管理上一个标准”,确保机构扁平高效;在全国第一个落实将国家公园分为2个区,确保管控简便易行;第一个明确提出在2021年全面完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任务,确保核心保护区内2022年无居民居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核心区内人类活动逐渐退场、生态修复与管护不断加强,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增加至30只,9个植物新种、5个动物新种、5个大型真菌新种被发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按照国家林草局日前发布的消息,该局正组织第三方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评估验收,预计10月底前完成,年底将提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建议名单。这意味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已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

“规划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进一步巩固深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确保试点各项目标任务按时按量按质全面完成。

)(李梦瑶 于伟慧)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