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撂荒地到经济林——大坪坝复绿增值为金沙江流域高山地区生态恢复提供可复制经验

[休闲] 时间:2024-04-29 10:57: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0次

  初春,从撂丽江金沙江畔的荒地住古村大坪坝,万物开始苏醒。到经大坪处于“幼儿期”的济林金沙江流经验冷杉树在春寒料峭中奋力生长,它们将为荒芜的坝复山坡织出一片新绿。林缘、绿增溪边、域高山谷和坡顶上,山地滇牡丹也在不甘示弱地萌发着。区生林下套种的态恢马铃薯和百合也能当年种、当年采。复提复制眼前占地200亩的从撂“乔木—灌木—草本”小型复合生态系统雏形初现。

乔—灌—草结合模式在大坪坝生态恢复中的荒地应用

  可就在几年前,这里曾是到经大坪因毁林过度而留下的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周边村民只能零星放牧,济林金沙江流经验收入微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高山生态恢复与景观创新团队整合全所各科力量,进驻大坪坝,大家直呼:这块地,太可惜!

  2020年秋天,第一批油牡丹籽收获了,马铃薯、百合也有几千斤的产量。常年蹲点的科研人员欢呼:这步棋,走对了!

  可惜的撂荒地

  3300米海拔的大坪坝,位于金沙江流域高山地区,地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处。这里不仅是云南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全省唯一大面积以云杉、冷杉为主的亚高山针叶林区。

  多年以来,金沙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仅被视为单一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火灾、落后的耕作方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原因,让高山森林资源在不合理砍伐和过度利用中急剧下降或退化为低质次生林甚至荒山荒地。而独特的海拔优势和资源优势,让这里一度成为玛咖种植的天然沃土。天然、人为的破坏,让这一片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高山生态恢复与景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兆光介绍,这一区域,轮歇地、次生林、次生灌丛、草地、火烧迹地、砍伐迹地、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撂荒地等各类退化林地面积最高达184.49万公顷。“被破坏的森林生态,自然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在李兆光看来,位于金沙江农业经济带的大坪坝,如果不及时复绿,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而高山生态复绿,不仅是为了恢复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让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创造经济价值,为下一步农业经济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用的滇牡丹

  如何让土地复绿且增值,带着这个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高山生态恢复与景观创新团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研究。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使这片土地的生态系统恢复,让土地发挥应有的价值。让撂荒地成为乔灌草层次丰富的森林,乔,毫无疑问是冷杉。草,项目组选择了百合和马铃薯。而灌,则让科学家们很头疼。经过反复寻找、比对和试验,一朵花——滇牡丹,进入创新团队的视野。滇牡丹,产于云南本土的落叶亚灌木,花色白、黄、橙、红或红紫色,不仅美丽而且有价值。“无论土壤干湿、贫瘠或肥沃,天气火热或寒冷,滇牡丹均能较好生存。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金沙江森林片区,尤其适合。”不仅如此,最让科研组高兴的是,滇牡丹能作为林下种植和生态恢复的优良木本油料,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油牡丹根系非常发达,一旦种植4、5年,对水土流失后的土地能形成巨大的抓力。”李兆光说,滇牡丹的种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α-亚麻酸含量达36%。油质指标全面优于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大坪坝“乔木—灌木—草本”小型生态系统渐显生机

  2016年起,团队以滇牡丹为突破口,在该区域一边着手生态修复,一边创造经济价值。

  可观的一片林

  一片森林的恢复,仅靠科学家的“干预”是做不到的,还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维护。生态油牡丹属于多年生灌木,栽植后第3、4年才开始结籽,第5年进入盛产期。而马铃薯、百合等作物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以“套种”的方式以短养长,解决了当地生态恢复中“种什么”“怎么种”“谁受益”的问题。

  从洒下第一粒种到“收获”,这块撂荒地在4年时间内,逐渐开始展露新颜:冷杉已长到50公分,由农业合作社负责的林下经济作物百合和马铃薯已多次收获,而最早播下的一批滇牡丹已开始创造价值。2020年,100亩油牡丹籽迎来收获,亩产200公斤油料,吸引了丽江先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目光。“食品厂已成立了专家工作站,为接下来油牡丹系列深加工产品及繁育种苗提供技术支撑。” 

  可复制的一条路

  每年春夏交汇,滇牡丹进入盛开季,大坪坝披上高山乔木和滇牡丹相融的新“外衣”,曾经的撂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未来,大片盛开的油牡丹将形成观赏景观。真正发挥它既是观赏植物又是经济作物的作用。”团队研究员李燕对此很有信心。

滇牡丹盛开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到高山复绿增值的队伍中。2021年年初,大坪坝生态修复团队成员由个位数增加至两位数。目前,团队发表滇牡丹科技论文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1个,云南省林木品种良种认定1个,初步构建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独具特色的金沙江高山区域生态恢复模式。

  “重生的大坪坝将走向何方?一切都将拭目以待。”李兆光和同事们解锁着答案,也期待着答案。

  云南网记者 王欢 熊燕 李文君 受访方供图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