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瞄准“碳中和”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正文

瞄准“碳中和”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焦点] 时间:2024-04-30 00:47: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49次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据人民网报道,碳中和绿水青山就是瞄准金山银山。而绿色发展,绿色既是金融国策,也是碳中和民意所向。3月11日下午,瞄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绿色2021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金融“绿色发展”成为两会期间的碳中和热点话题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瞄准扎实做好碳达峰、绿色碳中和各项工作。金融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瞄准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是助力可持续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国家环境与气候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那么,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金融机构有何计划,未来可能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一步参与?1凝聚全球共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相关媒体专访时表示,去年,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作了重要部署。人民银行对此做了深入研究,认为绿色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相信,这对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本身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可以看到,随着相关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社会对绿色金融的共识在增加,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也在拓展。“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陈雨露进一步指出,比如,各国开始集中深入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影响,如何在投资中更多地引入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如何促进各国环境信息披露,以及如何推动国际绿色标准趋同等。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我国首个地方制定的绿色金融条例,也是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个绿色金融条例。“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共识,前景广阔,但由于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产品服务不完善、服务和监管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对于《条例》孕育的背景,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如是说。对于如何推动我国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央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建议,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制定《绿色金融法》;二是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三是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四是强化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引导金融机构提高绿色低碳业务和资产规模和比重,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等形式加大对绿色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等。2探索创新路径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已推出一系列金融措施,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了绿色金融的定义、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规划和风险监控措施等,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截至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整体较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贷款不良率。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也获得了较大进展,截至2020年末,6省(自治区)9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236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绿色债券余额1350.5亿元。那么,借鉴已有标准和相关经验,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如何能够更加创新、有效地参与?根据《条例》中相关规定,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在创新绿色信贷品种方面,推广新能源贷款、能效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质押贷款等能源信贷品种,创新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生产、绿色建筑、个人绿色消费等绿色信贷品种。在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上,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绿色建筑质量险、绿色产业产品质量责任险以及其他的绿色保险业务。此外,还规定了投资咨询机构在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时,应当询问个人投资者在绿色领域的投资偏好,为个人投资者参与绿色投资提供便利。值得注意的是,《条例》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对资金投向的企业、项目或者资产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信息进行披露。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蓝虹看来,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项目,激励技术创新。蓝虹进一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亟须大量资金投入到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金融可以弥补投资供需缺口,鼓励绿色低碳项目的开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相关产业,实现依靠市场化手段完成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目标。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开始阶段,各种低碳绿色技术的运用正处在门槛期。对于这些技术进一步运用所需要的融资支持,蓝虹表示,很多起步阶段的绿色技术在刚刚投向市场时,收益率普遍在8%左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在西部地区平均成本就是8%左右。“如果没有专门扶持,融资困境就会将这些绿色技术扼杀在摇篮之中”。换言之,绿色金融是低碳绿色项目的“保姆”,没有绿色金融的扶持,很多低碳绿色技术就会止步于市场应用和推广的门槛期。
【第1页第2页】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