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政府“买”农民撂荒地造林 正文

政府“买”农民撂荒地造林

[知识] 时间:2024-04-28 03:22: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4次

本报记者 王海燕

种了20多年的买枣树,昌平流村镇高崖口村村民沈久祯“年年受折磨”。政府

“枣疯病听说过吗?天一旱,农民枣树就发‘疯’,撂荒林不结果,地造还传染一大片。买”62岁的政府沈久祯苦笑。

可打今年起,农民老沈就不再为枣树发愁了。撂荒林家里10多亩枣园统统“转包”给了政府,地造“一年一亩地2500元租金,买比自己种可稳当多了。政府”

像沈久祯一样,农民今年,撂荒林昌平山区镇有900多户农民,地造将低效、废弃果园流转出去,拿上了旱涝保收的租金。区政府将流转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荒山绿化,今年预计实施绿化面积6000亩。未来5年,全区将陆续从农民手中“买”回4万亩低效、废弃果园,为山区营造景观优美的风景林地。

“靠天吃饭”果园收益低

沈久祯所在的高崖口村是个纯山区村,村里2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果树地。有种枣的,种苹果的,种桃的,种李子的,种柿子的……可不管种的是啥,品质都不咋样,更别提能卖上好价儿。

“为啥?旱哪!”沈久祯带记者到村边他的一片枣树园里溜达,一棵棵枣树,叶子都是卷曲抽巴的,随便用手一捏,都能听见“咯吱”的脆响声。“这下半年还下了几场雨呢,6月份的时候,地上干得起皮儿,草都不长!”

因为旱,这地方的枣树特别容易染上“枣疯病”,“村里谁也不会治,有发病的就得赶紧砍了重新种,要不然一传染就是一大片。这几年,就忙着砍老树,栽新树了,收成少得可怜。”沈久祯抱怨。

枣树爱得病,老沈还是愿意年年种,因为“一两年就挂果,来得快。”苹果、桃,一要等上四五年;二来要大水浇,没这个本钱。高崖口村十年九旱,村里只有两口深水井,夏季用水高峰,人吃水都困难,别说给果树地浇水了。

“纯粹靠天吃饭。”高崖口村党支部书记沈长林也很无奈,村里主要靠的就是林果业,可因为天旱,这几年果园、庄稼地收成都不好。全村450多口人,有一半都在外头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因为家里没有壮劳力,好些山里头的果树地,这几年就渐渐荒废掉了,变成了杂树丛。

政府回收低效承包地

像这样的深山村,昌平区不在少数。“这几年开展平原造林,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养护工程,不少平原村得到了实惠。这个政策能不能套用到山区来?”去年下半年,昌平区委、区政府多次到山区镇调研,最终确定由区财政出资,参照平原造林土地流转标准,从农民手中“买”回低效、荒弃的果树地,以及农地、边角地,开展山区绿化。2015年首批开展6000亩绿化试点。

听说参照平原造林的土地流转标准,沈久祯的眼睛都亮了。“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是2500元,我家10亩果园,年头好的时候也才挣1000多元。”政策在村里公布的当天,老沈就召开了家庭会议,全家人一致同意“土地全交”!

“除了600亩退耕还林的地,按国家政策不能动以外,剩下全村1340亩地差不多全交出去了。”沈长林告诉记者。年初,各户凭自愿把手里的承包地、自留地流转到了村集体,村集体和镇林业站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租赁时间一直到2028年底。期间,政府按年度拨付土地流转资金。

“跟镇里打听了,头一笔300多万元土地流转费今年底肯定能到各户手里。”沈长林说。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八千元的高崖口村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增项。不过,作为村支部书记,沈长林还惦记着更长远的收益。

“区里的文件说了,等树种下去,养护工作优先考虑当地老百姓。”沈长林说,本镇有几个平原村现在都在搞养护,给上“五险”,工人每月纯拿到手的工资有1850元。如果按照这个政策,本村至少能安排40个劳动力就业,将来村民年人均收入能达到一万七八千元,那就彻底脱了贫了。

记者从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平原造林养护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比例不低于60%,山区造林工程养护,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达到80%,工资以及上“五险”的待遇和平原地区相同。

山坡台地上建风景林

流转的土地只有一个用途:种树。昌平区平原造林管理中心副主任牛宏洲介绍,今年区政府从流村、南口、十三陵、延寿4个镇、19个山区村,累计“回收”了6000亩土地,绝大部分都是山坡地、台地和边角地。从这个月起,土地整理工作将陆续展开,有条件的地块将进行秋季造林。

站在高崖口村前的高芹路上,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成片的彩叶林。深秋的黄栌深红似血,和苍翠的侧柏相映衬,景色格外绚烂。“这都是前几年种下的。下一步我们山区造林,景观配置比现在的还要美。”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