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踏雪沽酒图》中的淡泊情怀

[百科] 时间:2024-05-06 19:53: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90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踏雪沽酒图》中的文化淡泊情怀

■ 郑学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把饮酒作为一种驱寒的周刊方法。清代画家王翚的踏雪图中《踏雪沽酒图》,描绘的沽酒是山高林深、银装素裹的泊情壮丽冬景,讲述的文化是打酒买鱼、寒夜饮酒的周刊故事,而表达的踏雪图中却是恬淡寡欲、高风峻节的沽酒士子情怀。

王翚《踏雪沽酒图》。泊情 资料图

画面上暮色沉沉,文化雪山皑皑,周刊寒林寂寂,踏雪图中一派粉妆玉砌的沽酒江南景色。渔人早归,泊情宿雁低飞,一片静谧。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主人遣童沽酒,江边买鱼,或是家中来友,置酒待客;抑或漫漫冬夜,拥炉自斟。画面结构严谨,苍茫浑厚,山谷中一条溪水从远方流来,蜿蜒曲折,将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一桥飞架连接两岸。群山逶迤,寒林萧瑟,庙宇、房舍、店铺、渔船穿插其间,错落有致。渔船登门送货,岸边仆从打伞前行,尽管人物很小,但其神情形态具体生动,透露着生活气息,连同奋飞的雁阵为寂静的雪山寒林增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王翚(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祖上五世皆善画。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门临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其绘画以山水为主,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又与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郎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后人称为“虞山派”。

《踏雪沽酒图》作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这时王翚已是名满天下,也是其创作的高峰期,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所以其作品多为应酬急就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而此作却是其用心之作,堪称精品,且赠予至交“颛翁老先生”,即王掞。

王掞(1645年—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族中名士辈出。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其父亲即王翚之师、太常寺少卿王时敏。由于家庭熏陶,王掞工诗,偶作画,秀逸不群。王掞时年54岁,而王翚比其年长13岁,却仍以“老先生”谓之,可见对其敬重有加,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在王掞50寿辰时,王翚曾仿《董巨嵩岳图》相赠祝贺。在王翚离京时,王掞也专制画箑为其赠行。

在中国文化中,飘飘洒洒的雪花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还是诗意和情怀,常被比喻冰清玉洁,文人雅士常咏雪言志。《踏雪沽酒图》所体现的不仅是王翚的高超技法,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文人情怀。题识曰:“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与友人在残冬之时游览潇湘时所作的一首清逸之作,生动地描写了湘江冬景和当时的民俗风情,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诗人胸怀的淡泊与高远。(郑学富)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