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踏乐而行 万泉映月

[综合] 时间:2024-05-04 23:39: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23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踏乐而行 万泉映月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2022年3月14日,海南中央音乐学院发布讣告,周刊著名作曲祖强著名作曲家、家吴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教授因病逝世,踏乐享年95岁。而行吴祖强,映月这是海南一个让海南人民倍感亲切的名字,“万泉河水清又清,周刊著名作曲祖强我编斗笠送红军……”传唱大江南北几十年而长盛不衰、家吴有着浓郁海南风情的踏乐经典名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正是出自他的手笔。此外,而行他根据阿炳二胡独奏曲改编的映月《二泉映月》《听松》,以及根据刘天华原作二胡曲改编的海南《良宵》同样常演不衰。

吴祖强先生。周刊著名作曲祖强资料图

博采众长成名家

祖籍江苏武进的家吴吴祖强1927年出生于北京东城金钩胡同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吴瀛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画大师,这为吴祖强后来走上艺术之路起到了较好的熏染作用。据说,4岁的吴祖强因无师自通地弹奏姐姐学过的小曲,让家人感受到他的音乐天赋,因此开始教他弹钢琴。

真正对吴祖强音乐之路影响深远的是比他大10岁的哥哥吴祖光。吴祖强上小学五年级时,哥哥已经是名满华夏的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邀请音乐家盛家伦和张定和等人对弟弟进行专门辅导,后来又支持其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江定仙。195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吴祖强又前往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深造。

在莫斯科,吴祖强师从麦斯涅尔教授学习作曲,随叶甫谢耶夫和斯克列勃科夫教授学习复调,跟列维茨基教授学习管弦乐法。莫斯科每天晚上都有各式各样的音乐会——来自当时苏联音乐大师的演出、各国音乐家的演奏,在潜移默化间,吴祖强不断提高着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水平。1958年,吴祖强学成归来,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转益多师成为名师,这使得吴祖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终生。即便是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他也始终坚持教导学生,将学生视为自己“最成功的作品”,不少音乐界的中坚力量都出自他门下。他无愧为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

吴祖强当年留学国外学习作曲。资料图

吴祖强一生挚爱音乐,并力推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国家大剧院早在1958年就有了规划,地址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开工。吴祖强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四处奔走呼吁,并多次向全国政协进言。最终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开工建设,2007年顺利落成,这一年吴祖强正好80岁。如今,国家大剧院逐步成为集演出、艺术教育、剧目创作、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艺术“航母”,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殿堂级的艺术水准,引领我国的演艺事业。吴祖强自然是功不可没。

秉承传统谱新曲

如果翻开新中国音乐的历史,吴祖强的名字会轻易获取我们的目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民族舞剧《鱼美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这些中西结合、家喻户晓的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

幼承家学的吴祖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的留学经历又让他对西洋音乐有了全盘了解。但是,吴祖强始终注重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强化民族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体现着“有中生无”观念。

刊于1965年《人民画报》第5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资料图

“有”是指民族音乐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无”即前所未有之物,指创新的成果。“有中生无”,就是要继承、保留并发展原有的传统,并进行突破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有中本无的东西。他的诸多作品都是“有中生无”的绝佳体现。

早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吴祖强就以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为素材编配歌曲《燕子》并得到公开演出。1959年的舞剧音乐《鱼美人》是他的成名作。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舞蹈学校(今北京舞蹈学院)集体创作民族舞剧《鱼美人》,总编导是当时苏联舞蹈专家,音乐创作则选择了留苏作曲家吴祖强。尽管时间很紧,吴祖强还有教学任务,但是在搭档杜鸣心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任务,该剧在演出之后引起强烈反响。1992年,《鱼美人》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成为百年舞剧音乐的经典之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草原小姐妹》是表现蒙古族少女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吴祖强等人尝试将民族乐器琵琶和西洋管弦乐相结合,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时代特征,获得成功。《二泉映月》原本是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的充满民族色彩的二胡曲,吴祖强将其改编为弦乐合奏,从而保证国内外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均能演奏,为其走出国门打下基础。

此后,吴祖强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基础上,还相继改编了琵琶与管弦乐队音诗《春江花月夜》、二胡与管弦乐队《江河水》、弦乐合奏《听松》和《良宵》,都获得成功。吴祖强坚持以民族音乐为底色,却又大胆借鉴西洋音乐形式,为我国民族音乐推陈出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了相当努力。

传世经典在海南

吴祖强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当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它是“红色娘子军”形象传播的重要构成。

1960年,根据海南琼崖革命故事改编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上映,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周恩来总理希望能够根据中国革命题材创作芭蕾舞剧,以体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已经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红色娘子军》因此走入创作者的视野,他们打算以作品向国庆15周年献礼。

吴祖强等人接到创作歌曲的任务时已经是1964年的春天了,时间只有半年左右,实在是非常紧迫。在组织班底之后,吴祖强等人迅速投入到创作中。他们专程赶到海南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五指山地区的黎族同胞们随口唱出的山歌深深打动了大家,头戴斗笠挑担而行的女性形象也感染着大家,激发出团队的创作灵感。最终吴祖强等人在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条溪》基础上经过多次创作、修改,完成了具有鲜明黎族音乐特色的《万泉河水清又清》。

《万泉河水清又清》婉转的旋律和优美的芭蕾舞融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景象,成功打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国庆前夕,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演出,大获成功。此后,这部作品被精心打磨,多次复排,并且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到现在为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经在世界各地演出3000多场,是中国式芭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每当《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响起时,都会激起人们热烈的掌声。2019年,《万泉河水清又清》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

当前,“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海南一张靓丽的名片。这自然包含20世纪30年代海南女性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也包含谢晋导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更少不得以《万泉河水清又清》为插曲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作品为证,吴老虽已仙逝,海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链接

三位大师 相继离世

从3月7日至14日,仅一周时间,周广仁、李光羲、吴祖强这三位年过九旬的音乐大师相继离去,令乐迷们悲痛不已,他们对音乐、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深情,一次次触动着我们。

周广仁。资料图

3月7日,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3岁。她是1949年后首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钢琴家,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李光羲。资料图

3月13日,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因突发脑梗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享年93岁。这位歌坛常青树曾在1979年央视春晚上,唱出一曲跨时代的《祝酒歌》。(曾庆江)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