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为刚玩30分钟实则过了仨小时 刷手机“上瘾”是病吗?

[百科] 时间:2024-04-29 18:14: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55次

  一男子三年被骗三次,年被竟然都是骗次因为同一件事情——网络贷款。8月30日,元没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公布了这起案例。贷到倒搭

  第1次被骗损失两万元

  2020年12月,年被一名男子在借贷平台上借款两万元后,骗次某个自称是元没借贷平台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打电话给该男子说为了降低利息,贷到倒搭把借到的年被钱转到指定的账户上可降低利息。当天下午,骗次该男子就把在借贷平台上借到的元没两万元通过自己的银行手机App转给对方,钱转过去没几天就联系不上对方,贷到倒搭被诈骗两万元。年被

  第2次被骗损失1万元

  2021年11月,骗次该男子又通过某借贷平台申请贷款3万元,元没申请成功后迟迟不见打款,于是主动联系借贷平台客服,客服要求该男子开通自己的银行手机App,并通过App转5000元到指定账户作为流水,转账之后借贷平台的客服说验证没能通过,要求该男子至少再转5000元,只要通过验证,5分钟内就可以拿到钱!于是,该男子又将5000元转到指定的账户,就这样,不但钱没借到,还倒被骗了1万元。

  第3次被骗损失5000元

  今年3月,该男子在浏览微信时,看到弹出一个“你贷款下来了”“你的贷款已经批复”的窗口,随即点开窗口向客服咨询贷款条件后,该男子按客服要求发送相关资料。一天后,客服主动联系该男子让他在银行卡上预存5000至10000元作为流水,男子按照客服要求预存了5000元到银行卡上,并把余额截图发送给了客服,客服发来一个“工作人员”的微信号并让男子添加,添加“工作人员”后引导男子进行操作,用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后,男子收到一个验证码,并提供给了“工作人员”,结果储蓄卡上的5000元被转走,这时男子意识到自己再次遭遇诈骗。

  警方提示:四个“凡是”要记住

  如何辨识网络贷款平台真伪?如何识破网络贷款诈骗?

  凡是声称“免押低息立放款”的网络贷款广告都是诈骗;

  凡是以账户填写错误要求转解冻费的网络贷款都是诈骗;

  凡是以流水不足要求转账刷流水的网络贷款都是诈骗;

  凡是称贷款款项已转账户内只需开通VIP就是可以提现的网络贷款都是诈骗。

  警方解答:

  网贷诈骗的特点

  问:填写网络贷款申请,没有收到钱,还要求支付各种费用,要交吗?

  答:不需要,这是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所填写的App都是虚假链接,根本就不存在“已放款”。

  问:要求转账才能提现,想放弃贷款,对方说会影响征信,还要告我,怎么办?

  答:这是常规网络贷款诈骗套路,无须与不法分子辩驳,越是辩驳越容易掉进骗子的圈套,遇到这种情况,直接拉黑,切记不要再与不法分子联系。这是不会造成任何不良法律后果的。

  问:对方掌握您的个人身份信息,若不按对方要求操作会不会有不良后果?

  答:虽然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目标,但是,如听从对方操作必定会一步步陷进圈套,被骗光钱财,切记不可听从。如个人着实无法判断,可先拨打96110向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咨询。

  警方揭秘:

  骗子为啥容易得手

  常有人问:“如果我被骗,人抓得到吗?”

  “如果我被骗,钱能追得回来吗?”“顺着网络查,我的钱不能都回来吗?”警方表示,因为诈骗分子有着层层伪装。

  第1层地理伪装:

  骗子熟练掌握反侦察技能,善用各种伪装,隐去一切可能会曝光自己身份的痕迹。团队基本在国外待着。根据不少地区警察追踪到的信息显示,大部分诈骗团伙的落脚点都在国外。

  第2层身份伪装:

  大量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网络黑市被公然叫卖。黑市,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身份信息资源。在普通人眼里,实名制是身份识别,但在诈骗分子眼中,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因为这些身份信息的所属人和诈骗分子可能压根没有关系。

  第3层技术伪装:

  在诈骗案件中,最难突破的其实是技术层面的伪装。短信诈骗中最常用的就是伪基站群发器,只需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软件、一个发射器,就可以向周边的手机用户发送编辑好的诈骗短信。

  诈骗分子较为经常的利用网络跳板不断掩盖真实IP,利用虚假IP实施网络诈骗行为。或者,掩盖其真实手机号码,将电话改成任何你想要的,哪怕“某地110”。

  洗钱诈骗集团专业化

  另外,洗钱诈骗集团越来越专业化。专业洗钱集团主要服务于各类诈骗团伙,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将其他诈骗同行骗来的钱取出来,并用合法途径返还,将银行卡上的一串串数字变成能装在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诈骗集团各个层级的人分工合作、随时响应,形成了一张无形却又强大的蜘蛛网,只要一有资金触网,立即就会在这张网络的作用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警方表示,银行卡、电话、网站信息都是假的,反诈民警与骗子们斗智斗勇的程度,远超过你的想象,所以保护好自己“钱袋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我们一起提高防骗意识吧!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硕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