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协调员:生命之河的“摆渡人”

[知识] 时间:2024-05-02 13:52: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4次

梁丽红(左)和覃鸿雁(右)正在与医师沟通情况。摆渡人 陈新援 摄中新网柳州4月2日电 题:器官捐献协调员:生命之河的器官摆渡人4月1日,在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的捐献器官获取组织管理办公室内,一幅海报悬挂在墙上,协调海报上画着一颗绿色的员生参天大树,数百个手写的摆渡人名字沿着绿枝向外蔓延。这些姓名都是器官我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完成的器官捐献者,每个姓名代表着一片绿叶,捐献让生命之树得以茁壮成长。协调该医院的员生器官捐献协调员梁丽红说道。41岁的摆渡人梁丽红是该医院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她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器官语气让人倍感亲和。捐献她每天需往返于ICU、协调神经外科等科室,员生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等情况,留意有无潜在的器官捐献者,并在合适时间内征询患者及家属关于器官捐献的意愿。2015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中国非亲缘间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来源。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不断组建专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些协调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他们又被称为是生与死的摆渡人,一边是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另一边则是殷殷期盼的生存希望。器官捐献有一套很严谨的过程,需要经过患者脑死亡判定、签署器官捐献确认书、伦理审查等一系列环节,我们需要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的流程和时间,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达不到捐献标准,导致捐献失败。梁丽红说。她表示,自己需保持24小时的待命状态,以免错过任何的器官捐献工作。

梁丽红正在介绍海报内容。 陈新援 摄据了解,捐献工作必须在医学上认定潜在捐献者无法救治,处于不可逆脑损伤甚至脑死亡的状态下,立即进入捐献协调。但面对处于沉浸在悲痛气氛中的家属,协调员需要在紧迫时间和有效沟通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家属,我们首先更多的是倾听和安慰,其次再是依照相关法规提出器官捐献建议。我们常和家属说一句话,死亡永远不是爱的终点,器官捐献是连接死亡和生命的桥梁,能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让更多家庭向阳而生。今年50岁,同为该院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覃鸿雁说。覃鸿雁表示,随着舆论环境的改变,近年人们对于器官捐献不再避而不谈,接受程度明显改善。早年我们和病患家属谈这件事时,他们都非常避讳。但是这几年和病患家属谈时,他们大多数会非常平静地去听你讲述整个捐献流程,有些家属甚至会主动提出器官捐献的想法,这是一个很积极的观念转变。覃鸿雁说。梁丽红和覃鸿雁认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任何一个患者家属,拒绝捐献是人之常情,同意捐献则是伟大的,都应该赢得尊敬。柳州市建立了一座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碑上镌刻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姓名,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感谢。覃鸿雁说。截至2021年5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329万,实现捐献超过3.39万例,捐献器官超过10万个,但仍然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目前,中国共有器官捐献协调员2500名左右,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力量。作者 刘俊聪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