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第一”广东何以连拿四年?

[时尚] 时间:2024-04-28 20:54: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7次

原标题:这个“全国第一”广东何以连拿四年?

第22届高交会上,全国第一观众正在体验高倍微光夜视望远镜。个广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11月14日,东何一份全国各地区域创新能力的连拿综合榜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根据《报告》,全国第一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个广排名全国第1位。东何这也是连拿自2017年以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领跑全国。全国第一

不难看出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脉络、个广思路与布局。东何连续4年领跑的连拿密码是什么?持续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还有哪些努力方向?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梳理解读。全国第一

企业如何扛起创新“大梁”?

评价一个地区的个广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到科学、东何权威?《报告》建立了四级指标体系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其中一级指标5个(“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8个,反映着企业创新、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格局等方方面面。

在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两项排名第一,“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三项排名第二。

说到广东科创,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家又一家实力强劲的科创企业。的确,“企业创新”是广东区域创新的优势项目:

2020年,广东企业创新得分80.27,连续4年蝉联全国冠军,领先第2名从19.2分扩大到21.74分。

从二级指标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1位,均与2019年持平,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

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正在深圳举行的第22届高交会,奥比中光、云天励飞、大疆创新等高科技粤企,无人驾驶、5G通讯、智慧家庭等各项前沿科技,充分彰显着广东科技企业强大的创新动能。

在业内看来,广东企业已挑起创新“大梁”。这背后,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积累与沉淀,是广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企业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是一批又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对于广东企业创新能力,《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印象深刻。

“广东的企业家很活跃、很务实,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追赶技术的变化和变革,企业家精神值得称赞!”11月12日,柳卸林来到广东汕头参加“中国创新50人论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高投入的科技研发如何高效“输出”?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投入,更需要久久为功。如何衡量创新投入究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是否真正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引入了“创新绩效”的概念。

何为创新绩效?简而言之,就是实施采用新技术后企业价值的增加。

2020年广东的创新绩效得分66.99,稳居全国第1位,比第2位高7.54。从二级指标看,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居全国第1位,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居全国第2位,均与2019年持平。

这说明,数以千万计的广东市场主体,技术研发投入收到市场的正面反馈。

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广东宏观经济体量较大,创新发展的开放程度较高,外贸经济发达,且市场活力较强,具备比较宽松的营商环境和日益完善的产业结构,这些都为“创新绩效”的领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广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补齐源头创新短板。

《报告》显示,在反映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创造能力的“知识创造”指标方面,近年来,广东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正逐步呈现。

2020年,广东知识创造得分49.11,位居全国第2位,比2019年上升1位,与第一名北京的差距继续缩小。

更多原创性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正在南粤大地不断涌现,这与政府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利产出实力较强密切相关。

南方日报记者曾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散裂中子源、季华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全省各大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实地探访,科研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科研人员探索科技的强烈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

经过接续努力,广东全省的知识创造体系已具雏形:2017年启动省实验室建设,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大科学装置建设等原始创新重大重点任务加快推进。

同时,随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技术市场不断发展,企业获取技术能力突出,利用外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知识获取”评价维度上,广东较2019年上升1位,位居全国第2位,与第1位的得分差距缩小。

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参与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的广东,知识获取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广东省这些年加大对高校、新型院所建设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我想广东未来这种上升势头会保持下去。”广东加强基础研究的努力,也得到柳卸林的认可。

区域创新的短板如何补齐?

从总体上看,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主要指标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

不论是积极推进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高水平大学、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建设,还是组织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系列部署背后,广东科技工作的主线十分清晰:致力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不过,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在个别领域广东仍存在薄弱环节,制约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报告》的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创新环境指标尽管较去年得分有所上升,但增幅不及北京,排名也从2017—2019年的第1位降至第2位。

在创新环境的5个二级指标中,广东与北京各有领先,其中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两个综合指标得分,北京领先广东,成为北京创新环境赶超广东的重要因素。

唯有找准差距,方能补齐短板。紧紧围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广东科技界自当扬鞭奋蹄——

扬优势,就是要继续保持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的领先势头,在更多的创新子项打造长板;

补短板,就是要紧紧抓住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方面的短板指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强弱项,就是要找准创新弱项,提升创新创业质量、优化科技金融环境,精准发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催人奋进,对于广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做好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广东区域创新未来可期。

■对话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

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日前,《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广东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在成果和技术转化中的“鸿沟”,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主体的合作模式。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您看来,广东创新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柳卸林:广东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开放是广东创新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广东的企业家活跃、务实,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赶技术变革的脚步,这种企业家精神非常值得赞赏。

我的另一个体会是,广东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愈发重视,从省级到地市层面,各方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所有人有着同一个共识,那就是科技将让广东拥有更好的未来。

从2017年开始,广东省已经建立了10家省实验室,还加大对大学、新型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为的就是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我想,未来广东科技创新这种上升势头还会保持下去。

您提到企业创新是广东的重要优势,未来广东还应当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柳卸林:广东企业创新能力的确很强,同时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想还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加强和高校、院所的合作。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强烈,未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当以企业为主体,让更多成果实现产业化。要鼓励高校和院所改革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它们与企业深度合作。

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引导支持。近年来广东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针对前沿科技研发,要建立完整的配套体系。例如,对于技术短板,企业身处市场,体会最深刻。那么企业从事基础研究、攻关前沿科技,政府如何在税收、采购政策等方面做好支持?在这方面,广东应该在全国率先探路。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见习记者 刘佳荣(卞德龙)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