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我们与《军营观察》 共同成长 正文

我们与《军营观察》 共同成长

[综合] 时间:2024-04-29 15:41: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7次

原标题:我们与《军营观察》 共同成长

今天,营观《军营观察》迎来了第1000期的察共长出版。

2017年1月3日,同成第1期《军营观察》与读者见面;同一年,营观我们,察共长军队文职人员,同成在改革强军中应运而生。营观

懵懵懂懂却又天生倔强。察共长2018年以来,同成阜外“34号军事室”陆续迎来了7名文职人员“小伙伴”。营观刚刚跨入军营的察共长我们,开始用自己热切的同成方式靠近和理解这支军队,开始了我们的营观《军营观察》之旅。

军营观察,察共长观察军营。同成它观察记录着人民军队阔步新征程的足迹,与时代背景下每名军人的成长与梦想。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后,我们记住了一张张中国军人愈发鲜明的时代面孔。在理解、记录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审视自身,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军营观察》,谢谢这方见证我们成长的沃土。我们将青春播撒于此,这是我们用心耕耘的地方。

以心为笔,记录时代。未来,愿与《军营观察》继续共同前行!

我的“代表作”:

《我的家乡叫“东风”》,刊发于《军营观察》第522期

杨悦:去过东风航天城,才读懂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脚踏实地。

观览这里的历史展览馆时,我仿佛见到了60多年前,共和国最顶尖的精英、最聪明的大脑,如汩汩泉流一般汇于这片荒芜的戈壁。

我震撼于这座城:它的每一个“齿轮”,都为了同一个信念而转动;我也感动于这里的人:在东风航天城中遇见的每个普通人身上都浸透着一种朴素的韧性,像是发射场上待命的火箭、卫星,又像是戈壁滩上的沙柳、胡杨。

或许,我并不知道该怎样用文字穷尽对东风航天城的表达,只希望将这份心情传递给你:历史江流奔涌向前,每一朵平凡的浪花都值得我们感动。

我的“代表作”:

《替补》,刊发于《军营观察》第590期

程雪:替补,一个具有机遇色彩的词汇。

2019年国庆阅兵前夕,在阅兵村训练场采访时,我遇到了这群替补队员——他们和其他队员一样训练,却在受阅当天不能上场。

备份备份,有备无份。换作是谁,心里都会有些许的失衡。但只要有意外发生,替补的价值就会立即凸显。一支枕戈待旦的战斗队伍,每个岗位都必须随时有人顶上去。他们以始终在等待的坚持,诠释受阅的含义;以站在角落里的孤独,融入这支受阅大军。

在那天的训练场上,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的中国军人骄傲的样子、倔强的样子、不服输的样子和勇敢担当的样子。

我的“代表作”:

《我在朱日和当蓝军》,刊发于《军营观察》第932期

贺逸舒:多年前,《狼图腾》的畅销让人们认识了狼这种团结善战的动物。多年后,大漠戈壁上一场打破常规的红蓝对抗,一支以狼为标志的“蓝军”火遍全网。

这里,是朱日和。演训场入口处,从铁塔上“从这里走向战场”的标语,隐约可见他们的不同之处:一名名“蓝军”,就是一匹匹草原狼。这支军队有着狼一般的勇猛、狼一般的团结,他们对胜利永远怀有最坚定不移的向往。

“朱日和,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地方。”第81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连长李盛山说。那风,那雪,那漫天黄沙,早已令每一名官兵魂牵梦萦。在这里,他们挥洒汗水,努力拼搏,逼着自己,更逼着“红军”战友们反复寻求制胜之道。

我的“代表作”:

《高原上,那永远温暖的家》,刊发于《军营观察》第600期

卫雨檬:在有些地方,人可以活得像是一株植物——吸收最稀薄的氧气和最低限度的养分,却能奇迹般地扎根生长。

对于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高原官兵来说,营区门前那条唯一的公路,成为孤寂时光里的情感寄托。前方是边关,身后是家国。这样的信念种在每个人的心底,令平凡岗位也能开出梦想之花。

戈壁雪原、高山达坂、峡谷深涧……多年牢牢扎根在这些地方,他们内心的纯粹让人感动。当你在山顶凝望星河,当你在边陲抵近冰冷却湛蓝的湖水,当你目睹因伤痛而扭曲的一张张面容和汩汩而流的鲜血,就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军人所说的“清澈的爱”。

我的“代表作”:

《超级射击俱乐部“超级”在哪里》,刊发于《军营观察》第809期

谭靓青:这篇稿件的新闻线索,源自我之前一篇稿件的主人公——于景龙。在之前对他的采访中,我发现他总是提及“超级射击俱乐部”这个名字。这个细节引起了一位报社前辈的重视。随即,我抓紧对这个线索进行了跟踪。

超级射击俱乐部创始人邢加济告诉我:“以后和新兵讲我们的梦想和故事,更有说服力了。”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一个新闻人应该遗憾的不是错过一个线索,而是错过一个梦想、一段人生。

也是“人”的故事。好的新闻,好的工作报道,不仅可以照亮被访者,还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为尚在迷惘中摸索的人照亮一段前行的路。

我的“代表作”:

《用传奇致敬传奇》,刊发于《军营观察》第822期

李一叶:什么样的人和故事能够称得上传奇?我在这次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去年9月,沿着绵延的山路,我来到杨子荣生前所在连队的驻训地。杨子荣用他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传奇。而今天的“杨子荣们”,也在用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信念,书写新时代的传奇。

杨子荣连现任连长贾国政说:“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争取。”这句话也给我带来前进的力量。

稿件发表后,连队指导员告诉我,这张报纸被陈列在了连队荣誉室的玻璃柜里。欣喜之余,我感到了一名记者的使命责任:书写他人故事的同时,也是在书写历史;于自身来讲,也是在为自己留史。

这份属于记者的荣耀,同样也值得我“珍藏”一生。

我的“代表作”:

《一名百岁老兵的幸福家庭》,刊发于《军营观察》第976期

薛敏: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里,走进百岁老人耿相柏的家,我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中几代人对于家风的传承和对信仰的追寻。在他们心中,幸福不只是传统家庭概念中的“天伦之乐”,更是红色血脉的代代延续,是精神信仰的薪火相传。

初见耿相柏老人时,她正在读报。一个百岁老人拿着放大镜来来回回把一份报纸翻来覆去地看,然后把报纸整整齐齐地摆放好。这种静下心来认真读报的精神,这种“沉下来”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

作为一名记者,同样需要静下心来,走进被采访人的世界,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这需要我们心无旁骛,摒弃杂念,“更向深山深处行”。

版式设计:方 汉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