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先生

[娱乐] 时间:2024-05-10 21:18: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1次

原标题: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先生

□河南日报记者 陈茁

新书出版、天道筹备个人作品展览,酬勤这段时间,力耕年近80岁高龄的不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先生的访中法日程填得满满的。8月22日下午,国书趁着布展工作的协会先生间隙,他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名誉独家专访。

清瘦儒雅,主席张海银眉鹤发。天道张海先生站在展厅中央,酬勤身后是力耕他的新作——破锋行草五条屏,摘录周敦颐《爱莲说》,不欺条屏每幅高4米,访中法宽98厘米,国书单字盈尺。若不是相识多年,我很难将眼前这位耄耋老人与那力透纸背的功力、磅礴迸发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跟随先生的步伐欣赏作品,越发感叹一位书家浑厚的功力和孜孜以求的坚守。

一套丛书,一个展览,一段小结

丛书如期发行、展览顺利开展。人逢喜事,张海先生有几分欣慰。他说,“2018年,我获得了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书法家’称号,河南美术出版社提议为我出一套书,计划出评论集、文集、作品集各四本,用时两年,要到2020年,又赶上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40周年。按着‘过九不过十’的民俗,我又八十初度,这也是自己数十年从艺的一个总结,一举两得。后来觉得省书协成立40周年是件大事,不如再创作一部分作品,于是就有了这个‘八十初度新作展’。”

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新作品展,即便是正当壮年的书家也觉得吃力。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这位老人不断前行呢?先生总结道:一是使命感。我从小就受书法艺术的滋养,后来又在甲骨文之乡安阳工作过。绍兴曾举办“源流时代”书法展,但绍兴也只能算源流,中原才是书法的源头。我们有责任让书法艺术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二是自我突破的意识。我们这一代,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突破,首先要静心学习前人积累的成就。我讲过“一厘米论”:跳高运动员只有先跳到世界纪录的水平,才有打破纪录的能力。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向前人学习是必经之路。三是中国书法界还存在高原缺高峰的现状。我们说到王羲之就有《快雪时晴帖》,说到怀素就有《自叙帖》等,但说起现在的书家,提起代表作就难有印象。中国书法界必须要推出一批大家,大家必须要有代表作,有了大量的代表作为基础,才能淘洗出经典之作。

一所学院,潜心育人,储备力量

这些年,张海先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书育人。2011年,先生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2016年,先生又挑起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的担子。

先生说,书法艺术创作过去一直存着书理不均衡的现象:书家不善于总结创作经验,理论研究者不善于书写。进入新时代,河南书法创新要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必须要有后备力量的加入。

在张海先生奔走呼吁下,从2011年仅有本科招生名额10个到今天本科招生名额80个、硕士30个、博士2个,拥有全国高校唯一正式刊号《大学书法》理论阵地,我省书法艺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学历教育,“书理不均衡”的现象正在改善。

张海先生认为,这些年,全国其他高校也陆续设置了书法专业,这为书法艺术发展储备了人才。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举办以来,时隔多年,2017年,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牵头搞了第二届比赛,该学院毕业的学生摘得大奖。今年,他们正在筹备第三届,同时准备筹备首届全国高校教师书法展。张海先生说,这些年轻人,他们既会创作也懂理论,未来,必将是河南书法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的中坚力量。

选择忘记,终成回忆,力耕继续

在展厅的入口处,有几行字引人瞩目:昨天,选择忘记;今天,终成回忆;明天,力耕继续。

张海先生说,“一个人的时间,可用三天来定义。我的三天是这样定位的:昨天我是书法活动的参与者;今天我是书法创作的创造力实现的践行者;明天我要做一个躬耕力行,继续奋斗者。”

提起书法豫军在中国书坛的崛起,张海先生功不可没。先生说,作为驻会工作者,如何使本地、本省书法在全国书法界受到关注,这才是最大的责任,“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尽量做到职务与书法水平基本一致。因此我这些年,还算用功,起码不曾懈怠。”

对于成绩,他自有评价。他说,“我自己认为在书法创作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现在难说,将来也难说。我会不断给自己立下新的目标,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丝精神,便在书法艺术的田野上继续前行。”

展览的尾声部分,是先生的自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高原仰望高峰艰难攀登前行一步倒地也不易初心执着,让后来人踏着自己身躯铺垫的道路登上珠峰也最最值得”,先生逐字逐句地朗读,我静静地感受着一位老书法家的肺腑心声。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