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解开企业互相拖欠债务的“连环套”?央企国企必须带头偿还

[休闲] 时间:2024-04-29 15:34: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18次

    

作者|傅蔚冈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方案》。风声会议指出,解开解决好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企业企国企必事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预期,互相还事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拖欠头偿必须高度重视。债务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清欠工作负总责,须带抓紧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连环套解开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风声“连环套”,央企国企要带头偿还。解开要突出实质性清偿,企业企国企必做到应清尽清,互相还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拖欠头偿

为什么企业间的债务拖欠账款清理工作,要由“省级政府”来负总责?

政府已成为企业债务中的重要相关方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账款的拖欠,政府就是当事一方,由政府来负责是理所当然。

比如说近年来备受媒体关注的核酸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就是如此。在资本市场红极一时的核酸企业经历了营收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股价却与之背道而驰,为什么利润大幅度增加而市值却在缩水?原因就在于大幅增加的应收账款。

以达安基因为例,该公司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度净利润分别是23.67亿元、35.37亿元和51.8亿元,但公司市值却从2020年的将近500亿元回落到今天的150亿元不到。原因就在于,该公司的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应收账款:2020年到2022年的应收账款分别是14.95亿元、22.59亿元和40.65亿元。

2022年的利润,有近八成是来自于应收账款,这样的业绩,很难让投资者相信其公司的前景。众所周知,核酸检测的最大买家就是政府,因此由政府来负责清欠工作,也是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企业的拖欠款已超越了企业的微观层面,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向好发展的障碍。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间的经济关系并不像企业和个人之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一系列的合约安排。

企业间贸易存在赊销,本质上是商业信用在起作用。买方市场理论认为,强势的下游大企业可以利用市场议价能力占用供应商货款,而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也愿意提供低息甚至无息的商业信用给下游大企业,类似于变相降价吸引大客户、抢占市场份额,所谓的“店大欺客”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买方市场理论,商业信用更多表现为大企业应付账款更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更多。尽管这是中小企业自愿的商业行为,但如果账款规模过大,则会出现严重的信用倒挂、中小企业过度让利,对经济运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间如果应收款过多,就会降低企业的投资规模,减少对新项目、技术或员工的投资;如果债务规模大且企业无法偿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高企的企业间债务可能会使贷款人望而却步,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紧。

所有的这些,最终会在宏观上体现为降低经济产出,影响经济增长,并增加经济不确定性。

能否让清理债务成为经济再腾飞的催化剂?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经济体中的许多企业都对彼此负有重债,它可能会形成一张债务网,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破产,可能引发企业破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正是因为如此重要,解决企业间的拖欠款问题会成为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8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

文件还列出了问题解决的牵头单位,即此项工作具体由工信部牵头推动解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参加。

此外,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

如何解决企业间欠款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历史的经验。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19号),明确指出“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情况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当前生产正常进行的突出问题,也损害了社会信用。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

三角债最后怎么解决?我们可以从《朱镕基讲话实录》中寻找答案。朱镕基同志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指出:三角债的主要源头是部门、地方和企业为追求增长速度而盲目上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大,造成对生产企业设备、材料货款和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大量拖欠。因此,他提出从固定资产投资拖欠这个源头入手清理三角债、顺次解开债务链的新思路。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腾飞,正是源于对企业间欠款的清理。那么今天的清理企业间欠款能否从中汲取经验呢?

我觉得未尝不可,那就是从清理地方政府债务入手。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刘军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