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海南周刊 | 春风又识“花酿酒” 正文

海南周刊 | 春风又识“花酿酒”

[焦点] 时间:2024-04-29 16:56: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46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春风又识“花酿酒”

黄丽蔡酿造的花酿酒酒。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三月惊蛰又春分,海南一时间多少明媚绿意从田间枝头纷纷冒出,周刊摇摆着水灵灵、春风脆生生的又识芽叶,惹得人们一口鲜一口嫩,花酿酒忍不住将春天吃进肚子里。海南

新韭水嫩,周刊春笋爽脆,春风春茶甘鲜……流行于南北的又识春日时鲜,大多取自植物刚刚冒出的花酿酒嫩芽,或入菜,海南或制茶,周刊从枝头到舌尖分秒必争,春风晚一点,又识这味道也就差了一点。

但也偏偏有人另辟蹊径,摘了新鲜的桂花、桃花或木棉与山兰糯米酒同酿,恨不得封存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等到花香与糯米在酒曲的作用下充分融合,这口春意才算是彻底留住了。

不信?到琼岛腹地的黎寨去瞧,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开,定有姑婆阿婶们追来拾上一兜,带回去酿一壶春天的酒。

黄丽蔡将糯米饭倒在芭蕉叶上。

木棉入酒,春满唇齿

每年二三月,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的山前屋后,一树树赤红的木棉花火苗般蹿出,团团簇簇绽放蔓延于枝头,似乎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只是还未等到花苞全部炸开,便已有不少落红砸到地面啪啪作响。

往往是听到“啪”的一声后,番茅村村民黄丽蔡会赶紧追上前,将形不枯萎、色不消退的朵朵木棉花拾起,直到将腰间的竹篓塞满才作罢。

带着一篓的春意回家,第一件事是将木棉花统统倒出来,摊开在自家院子里进行晾晒。“得把木棉花中的水分,尤其是它的黏液彻底晾干才行。”黄丽蔡说,晾晒木棉花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日照、风力,而她即将完成的对另一种植物——山兰糯米的“改造”,则全凭多年的经验。

首先需将山兰糯米用山泉水浸泡4小时,再入锅蒸1小时,熟透后用山泉水边冲洗边将其揉散成粒,加上用当地上乘的酒曲为引,之后封存在陶坛中至少一个月,酿出的便是纯正的山兰糯米酒。

但在封坛前,黄丽蔡会多出一道步骤,将晒干的木棉花丢入坛内。

木棉花。

原本只有山兰糯米和酒曲的幽闭空间内,一下子多出了木棉花这个“闯入者”,这让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酒曲对山兰糯米中的淀粉分解糖化后,热烈的酒精开始大规模“攻城略地”,而木棉花却希望保留自身的芬芳和甜美……在一场漫长的较量后,最终三者得以握手言和,升华出加倍的香甜。

等到数月后启封的那一刻,人们会恍惚觉得,春天根本没有走远。

黄丽蔡制作的原浆酒。

四季花馔,风情各异

一缕黄澄澄的酒液从壶嘴倾泻而出,肆意的芳香顿时蹿入鼻腔。“这是去年秋天酿的一坛桂花山兰糯米酒,味道醇着呢。”黄丽蔡端起酒杯递给来者,杯身上的“达埋厚”字样格外醒目。她说,这是黎话里“外婆教我”的意思。

黄丽蔡的酿酒技艺,的确是从外婆那里学来的。

她还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家里的小辈们常常是数着日子挨到逢年过节,才能盼到外婆从紧缺的口粮中挤出几捧山兰稻谷酿一次酒,那时他们不懂喝酒,馋的是一口刚刚蒸熟出锅的糯米。

长大后,黄丽蔡依旧不怎么会喝酒,但工作上的应酬又躲不掉,这让她不禁“脑洞大开”:用鲜花来酿酒,口感会不会好一些?

正好是秋天,她决定先试着用桂花入酒。而这一试,也从此打开了味蕾的“花花世界”。

循着四季节令,黄丽蔡开始将洛神花、蓝蝴蝶花、桃金娘、菊花、木棉花和玫瑰等一一入酒,酿制工序基本不变,却因每一种花色彩的不同,让最终酿出来的酒呈现出红、橙、黄、蓝、粉、紫的不同色彩。一坛坛摆开,宛若浓缩的百花园,煞是好看。

“我用黎族的糯米甜酒打底,酿出的花酒大多度数低,醇香清甜,但也有‘翻车’的时候。”黄丽蔡还记得,她几次尝试用桃花,酿出的糯米酒都会发酸,“还有龙眼花,酿出的酒只有酒味,没有花香。”

可见,有些花落了也就落了,并不是所有的美好都能留住。

蒸好的糯米饭和桑葚。

千年花酿,不负秀色

依节令酿制花酒是黄丽蔡顺应四季轮回的一种仪式,早在千年前,这种仪式便已盛行于琼州大地。

《方舆胜览·琼州》卷四十三载:“崖州妇人着丝缏,以土为釜,器用瓠瓢……以安石榴花着瓮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讲的便是南宋时期今三亚崖城一带,妇人用安石榴花酿酒的故事。

黄丽蔡收集到的洛神花干。

而当我们继续回溯整个中国酿酒史时,会发现古人有多爱酒,就有多爱花。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咏道:“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可知,当时便已盛行以桂花酿酒。汉代《西京杂记》则有记载,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一次,他痴坐菊花丛中,忽见江州刺史王弘送来美酒,便于“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到了宋代,一些茶楼商贩甚至发明出冰镇美酒的喝法,即在冬天将梅花苞摘下来用蜡封住,浸在蜜罐里保存,等到夏天再取出掺入酒浆供茶客解暑,谓之“雪泡梅花酒”。

至明清两朝,摘花酿酒进入鼎盛时期,做法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利用酒能吸香的特性,当时的人们喜爱用各种香花熏制“花香酒”;戴羲《养余月令》中说,甘菊花晒干后与糯米同蒸,再加入曲酿造,制成的甘菊花酒可治头风、眩晕;高濂《遵生八笺》则称,把松花剉细后投袋于酒中,“漉酒饮之,其味清香甘美”。

一直到今天,花酿酒也从未从人们的生活中缺席。对于中国人而言,饮一壶花酿,是一种浪漫的情怀加持,更是一种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李梦瑶 李天平)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