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黄达昌:建设“工人新村”助力实现“中国智造”

[时尚] 时间:2024-04-29 13:18: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2次

  中国小康网3月11日讯 记者张玉荣 实习记者刘豈蓉 2022年全国两会进行中。工人新村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黄达昌在会上提出建设“工人新村”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代表助力实现“中国智造”。黄达

  全国人大代表黄达昌:建设“工人新村”助力实现“中国智造”

全国人大代表、昌建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黄达昌

  当前,设助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问题:制造业就业人口逐年下降、力实受教育程度不高,现中这导致企业产能减少、国智劳动力成本增加,工人新村难以维持企业用工的全国可持续发展;对于人才而言,制造业的代表收入相对较低,职业本身得不到尊重,黄达缺乏激励难以获得技能提升,昌建这一缺乏吸引力的设助现状也导致愿意投身制造业的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要以人为本。‘工人新村’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难题。”黄达昌对《小康》记者说。

  “工人新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聚居地,在黄达昌看来,是在后房地产时代的一个全新概念,以向工人提供住房保障为抓手,改善制造工人收入情况,为工人家庭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并围绕“工人新村”这一居所,一方面为工人技术进步就近提供教育支持,提升工人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职业技能认定与分配挂钩的体系,转变社会就业观念,解决制造业工人尊严问题。“工人新村”为工人们改善居住环境、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这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业工人个体谋取福利,也是通过工人的幸福感提升,扩大内需减少贫富差距,从而换取提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为什么会提出“工人新村”这一概念?黄达昌在议案中提到,城市间的劳动力交流愈发频繁,然而农民工始终都住在“农民房”或“工棚”之中,在商品房价格“高攀不起”现状下,保障性住房也无法惠及流动在各个城市间的他们。“工人新村”的建设,就是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解决制造业主力军“工人”的“住”的问题、子女和自身的教育问题、安居乐业的问题。将原有仅经济收入的单一分配方式扩展到从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教育培训以及配套建设的多途径分配方式,让工人从经济、精神、环境上得到满足,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二次红利,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条途径。

  此外,建设“工人新村”不仅能惠及制造工人,还为我国建筑业和建材行业的众多企业的升级、改造和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通过“工人新村”的建设,配合高质量的合理建造成本控制的建设标准,让一批质量好、技术先进、成本控制好的企业得以调整。在后房地产时代,“工人新村”这种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持续性的建设,解决了中国基建的内需,解决了大批建设工人的失业问题,维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工人新村”的建设,是以目前没有享受到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农民工”及多方面进入制造业的中青年工人为主体,通过十五年时间,在中国消灭“农民工”,变“农民工”为城市正常就业者、劳动者,并有能力吸引更多城市青年进入中国制造业。

  区别于工业区配套设施,“工人新村”的建设不能只做青年工人集体宿舍,而是配套齐全,环境美好的工人新村。与此同时,国家同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标准。完善的租售政策与管理办法是工人新村建设的其中一项重要研究,这决定着“工人新村”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是否惠及到真正迫切的制造业低收入工人群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满足外来人口劳力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需求,可以是政府划出一个个区,也可以与新型房地产结合,总之能让工人能够安心生活和工作,‘工人新村’表现方式还是灵活的。”黄达昌对《小康》记者说。

  理想很美好,那么钱从何来?黄达昌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将“工人新村”的建设归入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投资范畴;用发行长期国债来支撑“工人新村”建设;土地由当地政府向中央政府的开发行借贷长期贷款,解决土地收储的费用;配套资金由国家财政相应类目支出,如教育、医疗、职业教育等;“工人新村”70-80%作为出租用房、20-30%的针对中产阶级商品房的出租和销售收入用于偿还国债。

  编辑:麦婉华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